,仪态和举止坦荡从容,光看他一个侧头释卷的动作,从头到脚仿佛连指尖都流露出一种名为优雅的气质。
“多谢前辈关心,渊已无大碍。”
在翰林院这种大虞清要之所,排资论辈的方式与别的衙门不同,不论年齿大小,不管官职高低,晚来的就要喊早来的前辈,这也是一直约定俗成的规矩。
樊渊性喜静,素少与人交际。这点孟君行很满意,至少不容易被看出破绽。
孟君行,也就是现在樊渊,他前生的科举之路走到一半便罢,结果醒来后,他突然回到了元载五年,成了本科一甲第三名,人们俗称的“探花”。
醒来后头痛了好久,以至于他花了两天时间消化多出来的记忆。
有了樊渊的记忆后,他都有点疑惑到底是樊渊做梦变成了一百年后的孟君行,还是孟君行在一百年前重生成樊渊。
朝廷一甲直入翰林,按规矩他被授予翰林编修,正七品。现在正是他刚入翰林一月的时候,与众同僚也不算熟稔。
而这位问话的“前辈”杨述则是大虞出了名的神童,十二岁中进士,乃是隆昌二十三年二甲第四名,选馆授庶吉士。之后熬了三年散馆成功,得以留馆,才被授予编修一职。
两人年龄相仿,职位相当,杨述“前辈”就成了是他难得还说的上话的同僚。如此问话他便也客客气气地答了。
“无事便好。”杨述点点头,毕竟也不是太亲密的友人,关心也是点到为止。
樊渊很欣赏这种知情识趣的做法。
其实他会精神恍惚,也不过是在思考一些问题。
他知道“樊渊”这个人。
樊渊,字君行,隆昌八年生,出生名门青溪樊氏。一百年后,还有人对他的事迹津津乐道。当日樊渊还是孟君行的时候就曾笑过:“我名君字偶相同”,对他的资料多看了两眼,不想今日成了同一个人。
在记载中,这位青溪樊家的三公子不幸因为一桩风流韵事英年早逝,时间恰在元载六年,离现在还有大半年。
如果资料记载没错的话……他最近还是好好待在翰林院,哪里都不要去的为好。
这种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风月案,他可不希望在自己身上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