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生,专门挣这些举人老爷的银子,谁让他们人傻钱多还重色,老太太在这里一天卖不了几文钱,有需要就有人肯动脑筋,只要是正途挣钱,也没有人干涉他们的行径。
在这拨回家“纳妾”大军走之后,地里的收成也出来了,除了个别的收成跟农民持平大多数都是减产少收,但好歹没有荒地,也算是成绩。
贾赦收了粮食入库,不忘了给他们写产量发奖金,自己种的粮食吃着香甜,一个个的忙着让人送回京,这可是他们一年的成绩,也让家里长辈们尝尝是个心意。
当然也有促进奖励,跟老百姓粮食持平的几个又分了桑麻田,多一门考绩就多一个出头的资本,不管成绩如何,已经在这帮落后的同僚面前得了先机。
竟然还有这样的竞争,落后的举人们蠢蠢欲动,各个卯足了劲去寻找老农们咨询如何种地,如何增产。这自发的学习动力可比贾赦在一旁逼着有趣,有了前一年的种地经验,第二年每人都交了合格答卷,个别的人还搞了选种种植,粮食产量也额外翻番。
贾赦都把这些写进了档案发奖励,又给他们也拨了桑麻田,头年桑麻合格的又增加了莲藕鱼塘,他县里三样主产也就算是教全了,总算是不辜负上面的托付。
两亩地,半亩桑麻,一口鱼塘,逐年递增,三年实践经验积累下来这余下的四十六个举人老爷们个个成了种地高手,别看他们半路出家,可识字会总结经验就是先天优势,再有贾赦的鞭策激励,不成才也不行。
他们回京交答卷的同时贾赦也终于接到了调令,这九年下来,贾赦也由三十岁的帅小伙子成了中年大叔,不是他心态老,只是在外面晒太阳多了面相显得成熟。
因为早就知道这是最后三年,提早准备好了行李预备返程,有些不当用的也让自家的商船拉回了京城,这留下的倒也不是很多,省了费心。
再有贾珍还留在这里接任贾赦的县令,宅子和大件家具也留给他们用,倒也不用麻烦运回家去或者送人。——贾赦厚着脸皮往上面推荐了贾珍,没想到上面还真的准了,这下贾珍就由私人聘用转成了正式编制,总算是没有辜负老付氏一片托付之心。
离家不易归家也不易,邢薇准备的早,当地老百姓早也闻到了风声,知道这次贾赦是必走不可的了,也是,贾侯爷都连任三届,九年县令了,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甚至还有连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