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做的。”
说起来,皇阿玛口中的‘福全’还是胤祯的二伯呢,是皇阿玛的兄长。
据说当年皇玛法曾问二伯将来有什么志向,二伯就说自己愿为贤王。
也是因为如此,皇阿玛和二伯早些年那也是兄友弟恭的典范,只是二伯后来从能够领兵打仗的‘权王’变成了闲王,连议政大臣的位置都丢了。
至于让二伯丢了议政权的那件事儿,责任也不全在二伯身上,被削了爵位,又被撤掉了议政大臣一职,这惩罚在当时看来都有些过了,放到如今再看,也觉得惩处过重。
胤祯明白皇阿玛想表达什么,也难为皇阿玛了,把话说的这样明白,甚至不惜把自己和二伯拉出来做例子。
做帝王和做贤王确实不一样,前者一言定人生死祸福,后者连自己的生死祸福都没法掌控,需要受制于人。
当年那件事儿,任谁都会觉得二伯委屈,都觉得二伯不会在心里头后悔当年选择做贤王的决定。
有前车之鉴在眼前,胤祯不觉得有什么,跟二伯共叙兄弟之情的是皇阿玛,又不是四哥,至于四哥的为人,他是百分百信得过的,不必忧心会落得跟二伯一样的下场。
就算有朝一日,他真的跟二伯有了同样的遭遇,那也无妨,贤王和闲王,就差了一个字,在他这儿反正是各有利弊,前者有权,后者有闲,他都接受得了。
“儿臣以为人各有志,强求不得。”
他不适合做皇帝,也不愿意做皇帝,甚至他打从心眼里就觉得,只有四哥才配得上那个位置,其他的兄弟,包括他自己,都不配。
康熙做了那么多年的帝王,见到过最多的就是有野心之辈,没有野心的人往往也走不到他面前来,在十四这儿算是看走了眼。
也不光是十四,还有老四。
这兄弟俩一年多在朝堂上一唱一和的,排除了异己不说,还瞒过!过了所有人的眼睛,怕是老八都被蒙在鼓里头了,拿出自己的人手去,不过是为老四做了嫁衣。
也罢,都已经到这份上了,十四一点心思都没有,压根就没有人可以再跟老四相争了,他还不至于把老二他们再拉出来。
面对既定的事实,老爷子接受的倒也挺快,本来在他把十四叫过来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