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尝试改进炒铁熔铁之法。
孟清和询问了杂造局大使和副使的意见,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分批制造鸟铳,以人力打磨枪膛,工坊里的工匠不够,可以从他处抽调,或是以工坊里的杂役充当。
另一方面,将大宁杂造局遇到的问题告知沈瑄和朱高煦。改进冶铁工艺,不是拍脑袋就能做到的,他能动用的资源着实有限,只凭大宁杂造局的工匠肯定不行。只能拉上沈瑄和朱高煦帮忙,如此一来,钱财和人才都起不必发愁了。
孟清和的第一目标是遵化。
朝廷流放犯人到遵化,基本都是炒铁,遵化工匠的理论和动手能力定然高于他处。
遵化在顺天府辖下,想从遵化抽调工匠,除了沈瑄,没人能帮忙。
如果朱高燧还在开原,辽东的铁矿和工匠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惜朱高燧去南京朝拜老爹,至今未归,辽东镇守孟善说是他的朋友,涉及到利益方面,未必好说话。
以己度人,孟清和认为,没有一定把握还是别向孟善开口的好,毕竟能交到一个朋友不容易。
信送出不久,接连得到了回音。
朱高煦很痛快,借人借钱都没问题,谁让大家是好朋友?另外,他提醒孟清和,北京兵仗局总领太监白彦回就在大宁,预期舍近求远,不如到兵仗局走走门路。
孟清和叹了口气,朱高煦是好心,出的主意却不可取。
北京兵仗局的职责就是制造和改进火器,白彦回也不难说话,这些他都清楚。鸟铳改进完成必定要献给天子,他也明白。
之所以没在第一时间上门求助,只因拿不准,情况报上去,手里的工匠会不会被一锅端。被永乐帝和他儿子剥削这么多回,再不长记性,脖子上顶着的不是脑袋,是窝瓜。
放下朱高煦的回信,拆开北京送来的信件,展开散发着墨香的信纸,孟清和皱起了眉头。
字体刚劲,下笔如锋,堪称大家。
许诺从遵化抽调工匠,不日前往当年,也合乎心意。
问题是,信上所书,压根不是沈瑄的笔迹。
翻到第二页,看明落款,眉间打成了死结。
魏国公徐辉祖,朱棣的大舅子,敢敲永乐帝闷棍的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