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中转悠。
如此犀利的火器,如果大量装备军队,甭管北边的南边的,地上的海里的,通通洗净脖子,等着挨宰吧!
谁让咱手里有枪,家里有钱!
白彦回上报制造火绳枪同时,对兴宁伯的忠义之心大加推崇。并言,大宁杂造局所造火铳皆一一造册,同运送到大宁的铁料火药完全对得上号。从侧面印证,兴宁伯私造兵器,意图不轨,纯属污蔑!说这话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人,jian佞!
被宦官斥为jian佞,不知在诏狱中的礼部尚书会作何感想。
朱棣却是连连点头,没错,这些没事乱蹦跶,见着好处就上,吃不到嘴里也要膈应一下旁人的,才是该下狠手料理的对象。
于是乎,锦衣卫的业务指标蹭蹭向上飙升。
不出半个月,李尚书的狱友增加十数人,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屡试不爽。
不愿见锦衣卫过于嚣张,也为探一探皇帝的口风,浙江等道监察御史充任领头羊,将已经下狱的礼部尚书和隆平侯张信捆绑弹劾。
图谋不轨不成,同样的借口用多了,大家都嫌烦。
贪污受贿也不成,下东洋的船队回来时,领钱的队伍中不缺隆平侯的身影。
御史们统一口径,弹劾两人上班迟到,下班早退,遇上祭祀天地这样的大场合,最后才到,只比天子早一步,丝毫没有敬谨之心。
“此辈不加惩戒,无以肃群僚。”
李至刚已经进了诏狱,囫囵个出来的可能性不大,好坏已经这样的,用他来试水最好。张信在靖难中立有大功,没他报信,天子连北平城都出不来。但比起朱能等人,张信不善于带兵,手里没兵权,算是半个富贵闲人,一样是个好对象。
如果陛下重惩,张信必定逃脱不掉,届时,武将不出头也不能保持沉默。
若是轻轻揭过,事情更好办。同样的罪名,不能办一个放一个,身为大明的最高统治者,总要一碗水端平吧?
当然,众人的目的不是将李至刚救出诏狱,而是以此为借口,限制锦衣卫的行动。
严格点说,是为了自保。
今天抓了礼部尚书,明天抓了翰林编修,后天抓了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