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还到他身上。”
父亲愣住了……
这是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青衣》里的一段我认为很经典的情节,或许对每个像凌子一样的少女如何正常转嫁对父亲的依恋,都有很好的启发。
关键词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强调子女的身心成长受到父母道德修养、处事态度的影响;子女成长到不同阶段,也相应影响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式。
父母若能一边言传身教,一边把握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与孩子的关系和教育方式,就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亲子关系呈良性循环发展;反之,家长自己不能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成不变,甚至是简单粗暴,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对父母敌对、仇视,亲子关系就会破裂。
亲子关系有很多种,诸如强权型、放任型。我们倡导的是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也就是家长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如何做人的道理传递给孩子,自然地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形象,在与孩子平等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引导、鼓励孩子,树立家长威信,达到“不怒自威”的效果。
“玻璃”女友导读
“同性恋”:指男子和男子或女子和女子之间发生的恋爱关系,是一种心理变态。也说同性恋爱。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说是一本在解释汉语词语方面非常权威的工具书,但朋友们从以上文字中不难看出,“权威”对“同性恋”的定义存在着偏见和含糊。
我在此无意妄图纠正什么,拿这件事举例只是因为曾经有一个17岁的男孩打电话来称自己是变态,很痛苦,常想到死……问他有何具体的“异常行为”?答因为喜欢上了班里的另一个男生。问他怎么知道自己是同性恋?答词典上这么写的!
我想当初编写词典的专家们也没有想到,一个词的释义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心理发育吧。
我在此绝无意指责谁,只是以我们身边的例子反映大众对“同性恋”的一种态度,对“同性恋”的肤浅认识。
好在上文中提及的男孩子,最终明白了什么是“同性恋”,也没再有过轻生的念头。朋友们,试想假如他一旦发生意外,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是否应负一定责任呢?
当然,我们心理医生——特别是搞青少年心理的工作者首先难辞其咎。
谈及同性恋,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性变态”。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同性恋现象,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