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个人。国家专职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也只是一个机构,这些机构的负责人隔几年就正常调换一批,从本能到心态,都不可能像私营业主对自己的企业那样同生共死。即使能,也施展不了,国有企业上上下下的人事环境多复杂呀,口舌是非太多,各方面都管得太死。要是管得松了,又容易出云南红塔的褚时健这种典型。国家有关部门作为红塔的业主,怎么管褚时健的?他有那么大的功劳。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大的财富,国家又给了他多少物质激励和奖赏?很少很少。那么好,你不奖赏他,他自己来。他弄了上亿元的一个小金库,非一日之功吧,谁又发现他了?谁又制约他监督他限制他了?国企的头头儿,恐怕不止一个褚时健吧。”
见吴长天略略有些激动,梅启良笑着帮他松弛:“怎么啦,你也想当褚时健?”
虽然是松弛的话,在吴长天和郑百祥此时的情态下,却说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郑百祥正色道:
“我们要当褚时健早当了,比他方便多了。去贪账上的钱,没有比这个更蠢的了。这次我们吴总亲自策划了一场战役,两个月内在股市上净赚了好几个亿。我们个人要是想捞点外快,自己悄悄注册一家公司或者让自己的子女进场跟庄,也是足以一夜暴富的,可这种事我们想都没想,挣的钱全是公司的。这并不是怕你们政府的那点监督,我们是信了吴总从曾国藩那里学来的‘自概’之论,自己管住自己。”
梅启良糊涂装到底,一本正经地说:“这不正说明,你们自身公而忘私,思想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吗,要总结国企的成功经验,领导班子清廉自律,就是很重要的一条嘛。”
梅启良偷换前提的企图既明显又巧妙,吴长天不得不把意思再缓缓地拨回来:“我们之所以不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这几位长天集团的主要创始人,始终是把公司当做是自己的。长天集团是靠我们自己筹集资金,自己艰苦奋斗,从小到大拉扯起来的。如果是你市委任命几个干部,政府给足了投资来搞的话,不可能是今天这个样子。”
梅启良在节骨眼上倒是一点不糊涂了,毫不迟疑地跟了一句:“哎,吉海的大型国企有不少家,大多数都是市委任命的干部,政府投的资,也有不少搞得很不错嘛。你们刚才说的那些现象,在有的国企确实是存在的,可你们概括出的结论,还有你们那个观点,可有点问题。”
话既然说开了,而且说到了这么深的层次上,吴长天当然不能退回去了。他不疾不徐地争辩道:
“国企搞得好的当然也不少,可仔细分析分析,都是各有各的特殊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