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个绕不出去的谜。
诗奇就奇在这序中,诗本无序,而词有序,作者偏偏为此诗写了小序。
而在印刷刊印过程中,序也不符合常理的保留下来。
正如前文所言,这序中提到了那个字铭章的朋友。他写道夜深梦醒,忽忆当年与铭章同游之事,久久不眠,遂起,作此诗,皆感怀也。
这本是很平常的一句话,但和诗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便颇让人觉得惊奇。
首先,这首无名诗十分有特色,与萧子瑜以往的风格迥异,其次,诗中,所用的意象典故,隐隐有抒发感情的倾向,虽写的隐晦,却深刻,他在诗尾,用了常用的竹子意象,却并非讴歌人的品性,反而是表达自身的孤独寂寥,形单影只,悲感伤怀。
诗句之中,有一些尤为生僻的典故,却是写男女之情。
那种求而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联系起作者写此诗时,离逝去时还有三四年的时光,加之铭章这个友人的特殊性,让一些学者不禁将部分目光投入其中。
萧子瑜的妻子阮氏早亡,而未续弦,遗有一子名诚,亦是晋朝后期知名的画家。
都说文人风流,但萧子瑜的风流轶事却是几乎没有,若说他对妻子情深意切,倒也没有过多的诗句展露这一点。但在众人的眼中,他似乎是忠贞的,但也似乎是奇怪的。
他很少在诗文中展露自己真正的感情,除了那首游仙诗。
其实,陈朝末年倒曾有个知名文人,年轻时候是个放荡的世家子弟,曾说过一番让人目瞪口呆的话来,他说萧子瑜有所爱之人,只是如他一般不爱巾帼而爱须眉。
其实,倒也有几个相对开明的学者私底下隐隐有所怀疑。海外更曾有个知名汉学家写过一本书,名为《宠臣与贤相》专门探讨萧灵隐和晋慧宗楚宴这对关系密切的君臣。书中考证这对君臣之间的相交,梳理了当时的朝政环境,通过几个大事件来描写了这对君臣之间的引而不发的信任。
纵观萧子瑜的生平,可谓少年孤苦,但仕途上却是一路顺风。年少未加冠,便高中进士,更点为状元。初授通判,知青州,后入昭文馆,又三年,授侍郎一职。永安七年,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他才仅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