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民有了粮食吃,脑袋也活跃了。他们对葛尔丹更是加倍忠心。
葛尔丹一直心心念念的蒙古大一统也在付诸行动中,他暗地里派人到漠南蒙古寻找同一阵营的伙伴共同抗击清朝,上面人的意思下面的人总会表达出百分之一千的,甚至有传言说他们的活佛葛尔丹已经向沙俄借兵六万了,只可能胜利,不会再失败的。来吧,大家一起叛乱吧。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总之漠南蒙古确实也在蠢蠢欲动了,康熙意识到葛尔丹就是头倔驴,不可达目的死也不罢休。不可再轻视了,如果不将其彻底击败,后患无穷。
大清和准葛尔的民族矛盾闹的正欢,俄国人也来掺一脚,想分些rou羹。攘外必先安内。1680年,康熙与俄国签定了《尼布楚条约》,他警告沙俄不要干涉中国内政,也禁止向准葛尔输送军火。然后康熙又命大臣征调兵马,听候调遣。
康熙大帝兵分三路,东路由萨布将军率5000人,同内蒙古部落一同防御葛尔丹东侵。
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领军两万多人堵葛尔丹退路。费扬古就是顺治爱妃董鄂妃的弟弟。董鄂妃没有为顺治帝留下一丝血脉,却给大清带来一位杰出的将领。
而中路大军更是京畿劲旅,火器营,炮手绵甲兵三万人,主帅就是康熙大帝。康熙的挂旗亲征,让清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大大鼓舞国士气
两国同时备战,气氛同样凝重压抑。康熙率诸王贝勒、文武大臣诣堂行礼,祭旗。
葛尔丹也站在高处默默的看着他的军队,心里感慨万千。成功还是成仁,不拼一下怎么知道。温馨此次也是一身甲胄。经她的小侍女提醒她才发现,原来阿奴也是将领之才,她以前甚至是可以带兵打仗的。长的柔美,打起仗来勇猛,与葛尔丹平分秋色。难怪她不管去哪里,葛尔丹都放心她呢,原来是有技术压身的人啊。
可温馨是冒牌货,她哪知道行军打仗,她一脸严肃又沉稳的骑胯在马背上,手心全是紧张的汗水,狐假虎威也需要胆量的好吧
清朝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草原,葛尔丹摸透了所有大清将领的套路,唯独没料到康熙大帝居然会亲征。登高一望大清国皇帝那明黄黄的座驾和大旗,那士兵们豪气冲天的气势。葛尔丹知道自己失策了,他只能命令暂时撤退,蔽其锋芒。
康熙大帝不远万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