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太大的威胁性,不会一走进房间就让人恐惧,演员的演绎绝对是至关重要的。而威廉·布兰德利的哈维·米尔克也有同样的效果,就像一个朋友、家人,或是亲和力高的陌生人,不会让人感觉反感或厌恶——除去确实表演出色,两人都是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都扮演了一个最终死去的、有着悲剧英雄主义色彩的同性恋,或许也有为影片加分。
电影继续,米尔克与男友斯科特来到旧金山,在卡斯特罗大街上开了家照相馆,并且积极投身社区、帮助他人,很快为自己赢得了“卡斯特罗市长”的称号。
不过,公开以同性恋身份生活的米尔克也遭遇了不少麻烦,房东非常歧视同性恋,动不动就涨房租、涨税收,邻居和自己握手后会立刻找手绢擦手,还不准他加入店主联合会,斯科特还在一场警察抓人的冲突中受了伤……终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一个光顾过米尔克店铺的同性恋顾客被几个反同青年袭击杀害,生前他拼命吹响口哨求救却没等来救助,米尔克和朋友去市政厅理论,要求警方加大力度寻找凶手无果后,下定决心要参加竞选,为的是让同性恋群体“在市政厅有个能说得上话的自己人。”
米尔克之所以会走自己参选这条路,也是因为此时的美国社会,哪怕是对同性恋群体最包容的地区,也没有哪个同志敢公开竞选,他们都是通过和其他政客合作,用赞助资金的方式来进行利益交换,而米尔克觉察出了LGBT群体在旧金山日益壮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同性恋群体勇敢出柜、互相扶持、争取权利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并且愿意做第一个勇者。
接下来米尔克就招募了一支多元化的竞选团队——有男同性恋也有女同性恋,有黑人、亚洲人和犹太人,还有七十岁和十七岁的——开始了自己三次竞选、三次落选,哪怕男友因受冷落要求分手,被寄恐吓信、被反同者跟踪也决不放弃的竞选之路。
“知道为什么布兰德利的演讲这么有激情吗?”来自美国《娱乐周刊》的记者,与他大洋彼岸的同行,意大利《共和报》的记者小声说。
“不了解。但是布兰德利真的很有说服力,如果我是选民,绝对会把票投给他。”
“这可是独家消息,听好了,伙计。《米尔克》在旧金山实景拍摄的时候,有一个叫出埃及记还是什么的反同组织,在隔了片场一条街的地方天天抗议,一开始这很影响剧组工作的进度,直到后来布兰德利自己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