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柏林,威廉·布兰德利再一次展现了顶级演员的伟大创造力,他不仅演活了一个同性恋,更演活了一个政客,从初入政坛手足无措,到与市长做利益交换的老狐狸,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宛如真实,在同类型电影里也极其少见。”
“电影结尾是典型的斯皮尔伯格式,悲剧中仍然有着荣耀、励志、乐观的基调。为米尔克致哀的几万民众,用哀伤的烛火汇聚成了一条光之河,静静照亮黑暗的长夜,仿佛希望随时间流淌,到现在,到未来。”
“威廉·布兰德利用无懈可击的表演,完美刻画了一个英雄般的政治家,故去多年的米尔克借着这部电影再次向世人传递着自由、爱与希望。”
以上评论只是《米尔克》在柏林电影节上映后,全世界知名媒体与影评人报道内容的一部分,首波影评的好评度与广受关注度,不仅在本届电影节上首屈一指,甚至遍数历届柏林电影节上的热门参展电影,比得上的也寥寥无几。
就连柏林电影节场刊《S》,不仅让《米尔克》登上了第二日的封面,还打出了3.6的高分——虽然不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分,但在本届电影节,应该不会出现比《米尔克》更高的评分了,因为《S》采用的是当日首映电影的媒体综合评分制度,分为五个等级,满分4分,3分以上已经是高分电影,有时候一届电影节都无法出现3.5以上分数的高分电影。
影评人威廉·费伯的那句“伟大的电影节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还算矜持了,还有略夸张些的媒体,用了四个伟大来形容《米尔克》:“伟大的电影节、伟大的影片、伟大的导演、伟大的演员。”
在各路专业与非专业的媒体和影评人中,柏林电影节的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的评价似乎是最具预言性质的,他说:“《米尔克》会从柏林电影节开始,引爆全世界。”
未来会不会引爆世界不知道,毕竟电影距离真正全球上映还需要一阵时间,但是在柏林,在德国,乃至欧洲,《米尔克》都是近期最著名的电影,没有之一。
也幸好柏林电影节主席这个职位只是电影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并不负责奖项的评审工作——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每年一换的,今年的主席是罗兰·艾默里奇——不然肯定会有人议论说奖项已经内定了。
不过,在很多关于奖项归属的预测中,的确有很多媒体和影评人看好《米尔克》,一方面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