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文学系的作品,剧情相对通顺,角色比较立体饱满,但画面呈现的感觉不够到位;摄影系的画面呈现极具艺术感,每一帧都像在看画廊里的艺术品,但相对地,作品要表达的意思稍微模糊不清;轮到全炁所在的导演系,算是各方面都折中且融合呈现的水准,有一两个作品充满个人特色,到了分不出好坏的程度。
每个作品播放结束后,会请小组的代表上台分享创作的想法和经历,底下的同学或观众会提问,是一个非常交互式的作品展。有些作品余有年会有困惑的地方,当他听到台上的小组代表解说作品后明白过来。像是有一个科幻作品,讲未来的人们无法生育,孩子都是由中央分配,像抽车牌号一样抽回来。余有年不明白那些孩子是哪里来的,代表说剧本上原本有写,设定的科技背景已经达到有人工zigong的水平,可是现实拍摄中他们组里能做好叁维建模的人基本上没有,在特效上无法做出想要的场景,然而做实体道具同样十分困难,加上课业时间太紧张没办法再纠结下去,他们干脆就削弱了孩子从哪里来这部分的铺垫。
余有年跟全炁讲悄悄话:“那他们还挺厉害的,在短时间内做这么多决定,而且作品呈现出来这个孩子的出处其实也不太重要,因为不是重点。”
全炁认同余有年的观点,说:“而且学生作品很少拍科幻类型的,软科幻还稍微轻松一点,硬科幻就真的太难拍了,他们挺敢尝试的。”
二叁十个作品,全炁小组的排在中间,很快就到了。屏幕上一边播,全炁一边细细给余有年说自己在作品里参与的部分。余有年戏都演完了这会儿才问:“怎么你不演?”全炁说:“其他组员想表演一下,我就负责幕后了。写分镜和画分镜也挺有趣的。还记得希区柯克吗?《后窗》的导演。他的电影能完全按照设计好的分镜来拍,很厉害。”
“一般是很难做到吗?”余有年不清楚。
全炁点了点头:“实际拍摄情况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制作团队都能仔细做好分镜工作,工作量确实是很大,但如果不做好这一步,到后期制作,成品出来,可能会跟原本设想的出入比较大。不是所有导演的前后期掌控能力都强。”
画面播到小卷毛演的学生向余有年演的教师表白,在一个看起来像是学校但又找不出来是哪里的地方。台下的观众小声地议论着,尽管前面已经出现过同性题材的作品,但大家还是忍不住惊叹。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