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永远也不能被掰弯。有的则是男女通吃的怪物,再有的就是他们这等。
我也不明白这些异常的倾向是天生而成还是后天熏陶的,但这差异可以算是巨大的鸿沟。
我无意去追根究底,或者进一步去接触或者评价,唯一的策略便是远远看见就回头避走。
我又好奇地征询joy对他们的看法,顺便就流露出对那饭馆食物安全的担心。
她居然出乎意料地同情,又埋怨我有些小题大做。
“食物在这里会有特别的滋味。”
我深有同感。
“但这特别的滋味是来自于烹调的技法和调料。”她知道我懂不少烹调技艺,又爱好烹调。便这样再解释了一句。
说道菲式的烹调技法,这菲国的大厨我也见过几位。就是油炸,还有红烧,或者煮了。没有什么神秘配方,和什么高超厨艺来的。
但即便是简简单单的处理,甚至是炸鸡,也觉得特别香。
但我认为那是一种相对的美味,是有食物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味道。
比如社会状况,环境,相对物价而言的收入水平,家庭收入和结构等等社会性因素。
一来是相对大多数人的收入来说,这里的食物价格不低,分量较少。对于我这样的大胃王来说,一般不会饱。本地人的解决方案是米饭混合rou菜,再加一杯冷饮。
讲真,如果经常见到他们这样凑合了一餐,自己丰足的食物就会觉得特别美味。分量多买一点就会觉得多一分幸福。
很多时候我回想起在国内的每日的饱食终日,就会加倍觉得眼前这食物珍贵。饥肠辘辘之下味觉就会特别敏感,消化系统也特别发达。
除了在快餐店,偶尔看到有人啃了几口就扔掉的鸡腿以外,真的没有发现多少浪费食物的想象。
再者就是饭前祈祷了。多数菲国人有这一习惯。
一般的赶时间,就是说一句“thankgod”,然后胸前画个十字就开动了。稍微认真点的,要闭目,双手交叉,支着坐在桌边,默默不出声的祈祷一阵。
而正统的天主教家庭里,大家要围坐餐桌,每个人手手握着相连,不能触碰食物。一人主持,说主祷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