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舒家也是识时务的,以前对李家夫妇就是和和气气的,现在更平添了一份客气,两家走动得很勤,就象亲戚一般,越走越亲,舒家有什么事,喊一声,李家就马上会过来帮忙,而李家家境差些,一有个什么急事需要钱了,舒家也会慷慨解囊。
李家的闺女李青芸虽说姓李,可是整条街上的人都知道她是李家父亲在家门口捡到的,事情就象戏剧里常发生的那样,清晨李父打开门,发现门口有个竹篮,里面躺着一个熟睡的女婴,身边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个女婴的生辰。这李家夫妇在舒家呆久了,可能也粘上了舒家人丁不旺的阴气,倒不是生不出来,而是一连生了两胎,都是生一个夭折一个,弄得筋疲力尽,这会儿门口送来了一个,那就凑和着养吧。由于舒李两家亲密无间,附带着两个孩子也成了青梅竹马,一块儿上学,一块儿放学,今天你到我家吃饭,明天我到你家玩耍,情谊日深。
天有不测风云,文化革命来了,打破了舒家原有的平静。舒天白的父亲先是以资本家的名义被批斗,接着被开除了公职,收入也没了,到后来就被加上了纳妾的罪名,本来这事街里邻坊都理解,都支持,但在运动的狂热气氛中,不知怎么的就不理解不支持了,揪住了这条不放,还硬逼着舒天白的大妈搬出去,幸好李家情深意重,让大妈在自家住下了,还偷偷的一日三餐地接济舒家,但李家条件也不好,而舒家被几经抄家,那点家底早就没了,就是还有点金的银的,在那个时代也很难换回点吃的,这舒李两家靠着李家夫妇的那一点微薄的薪水捱着,日子可想是多么的艰难。这样过了几个月,终于有一天,舒天白的父亲和二妈坐在家里,想了一宿,想通了,与其大家这样半死不活地苦撑着,眼见着也没有个头,还不如省下两份口粮给大家分分,儿子也可以多匀点。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有人在苏州的护城河里发现了他们。
这时候,舒天白都已经十几岁了,感受到了家庭
巨变带来的巨大伤痛,但他始终不理解,如果都愿意,为什么三个人就不能生活在一起,何况幼年的家庭幸福带给他的深刻记忆是他心中永远的温暖。相比之下,李青芸则要懂事的多,她知道有些事情尽管合理,但不合法,也不能见谅于社会。伤心归伤心,日子总还是要过的,舒天白的大妈从李家搬了回来,原来满满当当的一个家现在只剩下这娘儿俩了。有时侯人真的是很奇怪,舒天白的父亲和二妈活着的时候,大家对这个家庭好象恨之入骨,这会儿把人给逼死了,好象长在这家庭里的一颗毒瘤被割除了,剩下的都是好的组织,都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