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侧身出列,手持笏板,应得不卑不亢:“陛下,既如此,臣斗胆对比二三两首,后者构思精妙,纵穿古今,横连万里,尽显经纬之度,前者言语朴实,旷达而不粗糙,与普天同庆,也不逊色,然而臣窃以为,一个的立意是‘收’,一个的立意是‘放’,‘收’是王霸之举,‘放’则更显百川之胸怀。”
一段话说完,鸦雀无声,连爬在柳树枝头的陈翰林都自觉滑稽,溜了下来。
“不过是一顿宴席,说得太远。”李隆基笑了,面色依然没有转暖,“不对。”
半寸红香又燃尽,苏安坐在席位,看见高冯吩咐小太监跑到李林甫的耳边,说了几句话。李林甫连连点头,那原本苍白的脸色,因此才渐渐转为了红润。
“陛下,恕臣愚钝!”
圣人之心,茫茫海底觅一针。
原来,李隆基在紫微宫苑种有麦子,去年此时,他曾领太子、寿王一起收割,感受耕种之乐,并赐朝臣以示恩典,如今,天下的小麦乖乖长好,正又等着人来“临幸”,写这第二首诗的人,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触动了李隆基的心弦。
且不论他是谁,被李林甫率先点出玄机,李隆基也笑得欢快,当场令人取五弦,和立部伎共奏。同是《龙池乐》,同是那宫音,尽欢在前,便懒得再去纠正。
君王功垂千秋,无欲比秦皇汉武,但求龙池不竭,是凡人,也留恋岁月光华。
“高公公明若观火,李阁老临机应变,戏作得真。”雷海青打了个呵欠,泪眼蒙蒙,咂嘴道,“只不过,不小心写出这首诗的人,是何等的……好命啊。”
一时间,管弦齐鸣,苏安扫弦附和,眼皮子跳了一下,但见李隆基伸出龙袖,朝阶前两团榆柳之火挥一挥。裴延和顾越二人,双双执起笔,听候天人公布旨意。
第一首,女官杏生所作,第二首,中舍人顾越作,第三首,翰林供奉陈氏作。
苏安神怔。
一切如疾风过岗,半丝间歇没有,那时,笙歌鼎沸,花天锦地,三个人当堂谢恩取火,秉烛而过。一路,千般瞩目,万般青睐,才子佳人无不倾心相待。
却也正因此诗,顾越被留了一步。
“顾舍人。”惠妃酒醉,一声笑音,叫住了他,“你可还记得杏园之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