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深深地记下了这个名字。
“形象一点比喻,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与其由亲缘关系构成的宗室,以及由功勋关系构成的勋贵武臣,是由内致外组成的两个同心圆,皇帝就是那个中心点。”
两个同心圆的含义,随着姜星火在沙田地上画出◎,朱高煦懂了。
“而在此时的大明,只有他们利益一致,方向一致时,所发挥的力量才能对抗传统的士大夫,也就是如今的士绅阶层。”
“否则,大明一旦失去英武进取的皇帝,诸藩开始养猪,勋贵开始武嬉,大明就将彻底失去对抗基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保守的、注定抵制海外贸易的士绅阶层,又将回到《国运论》的王朝周期律里!”
第13章 国运论的疑问
“办法很简单,下西洋要造船,要水手,要军队,需要很多的钱。”
“而这个钱,由皇帝带头,让所有宗室都出份子钱,勋贵则按爵位等级出钱。”
“一开始,可能会有人不愿意,但现在无论是宗室还是勋贵,看着皇帝的面子上,都不可能不出这份钱。”
“甚至于,为了讨好皇帝,哪怕认为这份钱是皇帝想要揣进自己的口袋,他们也会攀比争抢着出钱。”
“而只要一次满载而归,只要他们分到一次比本钱多得多的利润时。”
“他们就会不需要任何人游说,自动全力以赴地加入到下西洋的事业中。”
“如此一来,就可以把固有的稳定的某个利益阶层,转化为海洋贸易的坚定支持者。”
“而贸易这种事,是随着本钱的增加越滚越大的!”
“大明的丝绸、瓷器、香料,卖往极西之地,统统都是天价!”
“只需几年,大明就可以从海洋贸易中掠夺远超田赋无数倍的财富!”
拨云见日!
朱棣顿时恍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因饮酒而有些微微涨红的脸上,更是肆意地透出了笑意。
如何实现自己心中的盖世功业,这个问题朱棣早已经思考过无数遍了,只是在这个时代,受困于所谓的时代局限性,他根本找不到答案罢了!
既然基于农耕文明的田赋,无法满足他成就盖世功业所需的耗费,那就另辟蹊径,用海洋贸易,来助他成就千古一帝!
而自己的力量不足,就捆绑上宗室,捆绑上勋贵!
如果所有宗室和勋贵都上了他的大船,那就算是以耕读传家的士绅阶层再反对,又有什么用呢?
根本不用皇帝暗示,那些得到了海量利益的宗室、勋贵,就会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