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 我是数学出身的嘛。”
邓淑华老师从来没有限制过叶争流的研究范围, 在老人家看来, 像是叶千盈这种孩子,最好的成长办法就是让她自己摸索着飞。
学术史上好像很少有叶千盈这样的“怪才”。她多线发育, 全面开花, 而且每一条线的轨迹都相似相近而绝不相同。
一般来说, 只要遇到这样的学生, 老师要么是倾囊相授, 彻底把学生放飞到天空。要么是学生遇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对其他科目的限制, 最后还是成就了一番事业,但事后想起来总会有点黯然。
邓淑华老人无疑是前者。
叶千盈很幸运,她一路上遇到的老师, 几乎都是前者。
曾经有几位不了解叶千盈的老朋友,劝邓淑华对小孩子管教得严一些——叶千盈还太小了,她可能不知道,最宝贵的学术能力上升阶段就那么几年。在黄金时间过去后,不是再没有上升的机会,只是会比以前更难。
围棋界有“十五岁不成国手则终生无望”的说法,数学界倒是没有这么严苛。但是大器晚成的数学家毕竟十分稀少。
对于这些善意的劝说,邓淑华老人一一拒绝。
她看到叶千盈独特的才华,因此愿为叶千盈做一段路上的持灯人。
邓淑华院士并不忌讳叶争流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在她看来,和别人不一样并没有那么可怕。在她年轻的时候,女人学习数学也是别人觉得天方夜谭的事情。
然而几十年过去,那些人里只有她成为了院士。
即使身在陆院士的研究所,叶千盈也保持着和邓淑华老师两天一次的邮件通信频率。就在不久之前,叶千盈又有一篇新的sci发布。
数学研究更多是纯理论,不需要太多的经费,也不需要太多的实验器材。很多时候,只要一台电脑和一支笔就可以进行cao作,这真是太好了。
至于叶千盈现在手里改着的,已经是她来研究所后的第二篇论文。
女同事也听说过这件事。
对于这种见缝插针,在物理实验室里居然生生挤出数学sci的做法,如果不是见了叶千盈本人,女同事真是做梦都想不到世上竟然还能有这样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