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假如》,宁老师讲过要点后给我们两节课的时间来写,可我一看他那张脸就够了,怎么也“假如”不起来。但作业又不能不交,于是在第二节课快下课时,没打草稿直接在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假如我是一涓细流,我决不流向大海,我要去温暖沙漠的荒凉;
假如我是秋叶,我决不落向大地,我要在枝头固守最后的吟唱;
假如一切都很短暂,我选择离去的那一瞬间,去叩问生命的真谛;
假如只能作棵小草,我要扎根苍山,在磐石间体验成长的力量;
……
老师的批语:严重脱离作文格式要求,望下次改正。不由直乐,改正个鸟!又发现在“真谛”二字后有红笔打的一个大大的“?”,关于“真谛”我是在哪里看过,意思并不太清楚,只隐约觉得这么用合适就用了,没想到换来一个问号。再交作业时,有意在“?”后打了一个“!”。不出所料,本子再发下来后面又多了一个红色的“?”。我和宁老师暗暗较上了劲儿,并且我们好象都有意忽略了一件事:翻翻字典看这个词使用是否合适,或这个“谛”字是否存在。因为我从问号里直觉感到宁老师是怀疑这个字是我自己造的。后来我从书中知道武则天造了不少字,就笑宁老师真是抬举我了,我石头什么时候何其为伟大?我们一来二去就象打太极推手,围着这个“谛”字又问又叹,大概孙月娟也发现了这一点,每发作业本表情都有些奇怪。
有天我收到一封信,牛皮纸信封,很厚。长这么大还从没人给我寄过信,有些诧异。撕开一看,是一份《中学生作文报》,我的《假如》加“编者按”赫然登在第一版上。我越发懵了,我没投过稿啊?忽然想到可能是孙月娟。我去问她,她说是,并拿出几本《作文》杂志让我看。
这一下,我再次成为全校的“名人”,因为建校以来还没有任何人的文章上过报刊。校长也特意向我表示祝贺,并开玩笑说发了稿费要请客,我笑笑没说什么,我们之间总有些隔阂,心照不宣。并且别的学生都很怕校长,他对我的亲热就更使我不自然。出了这事,宁老师的“?”也从我作文本上消失了。
我的班长当得还算可以,有狗子、志刚帮衬着,李代表也明显和我熟络起来,班里秩序一片良好。就是有几个刺儿头,看着我们一帮兄弟虎视眈眈,也吓得不敢犯乱。有时我想,李代表实在是一个人物,能上能下,心机阴沉,这又比我辈高明许多。
梅老师的班主任当得也十分成功,其码据我来看是这样。她没有老师架子,跟学生打成一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