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浅灰色僧袍,足踏手工千层底素纹僧鞋,头发挽成单髻,用一根檀木发钗固定在头顶。
金色的朝阳洒在楚更身上,他的身形投出了长长的影子。片刻,禅房中的木鱼声止住,一小沙弥打开了房门,那影子便投到了禅房里。
圆空方丈的禅房正中,供奉着三世诸佛。他正背对房门而坐,捻着佛珠做早课。
“觉民来了?”圆空并不看他,只是起身进了内室。
“方丈今日知道弟子要来?”一对素白釉纹莲瓣茶碗置于茶几上。红泥小炉上,正煮着今年新上的明前茶,茶壶已经嘟嘟地开始冒泡。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该走的,也总是要走。坐吧。”圆空虽已经年逾古稀,貌古眉如雪,但心常平和,身轻体健,那双看透一切的眼睛,一如既往地投射出明亮而睿智的光华。
“弟子青灯十年,多赖方丈庇护点化。不日将去,特来向方丈辞行。”
“好、好、好。”圆空方丈连说三个“好”字,却丝毫不感到意外。
“逝者如斯,缘法已到。觉民可记得,贫僧当年指大雄宝殿四字与汝,说过什么?”
“记得。”
当年,圆空牵着十岁的楚更立于大相国寺正殿之前。他手指着牌匾上的四个字,对楚更道: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烦恼即是菩提,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弟子此身,久离红尘,只是此心,却是在寺中这些年,方得半刻清净。有时弟子在想,若是能常伴佛前,反倒求得一世心安。”
此去还朝,前途未知,怕少不得又是风谲云诡,血雨腥风。想到十年之前,楚更至今心有余悸。
茶已煮开,圆空亲自替楚更添了茶。
“你可知,贫僧为何赠你法号,觉民?”
楚更摇了摇头:“弟子愚昧,参悟许久,只是,还未曾得证。”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一切所处,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弟子受教了。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