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大平原是一种什么感受,怎么说呢,大口喝酒大块吃rou,畅快淋漓!
有一首诗基本把这感觉传达了出来。
诗曰:
又卧燕赵腹地,再睡太行山旁。萧萧瑟瑟雨雾茫茫。树木丛中屋宇,草林夹道路肠,昏黄墨绿喜迎朝阳。痴问君可再饮否?君已持酒再话五魁首。
白驹早已过隙去,且莫回首,大道直行迎着朝阳走。
……
1958年,秋。
华北平原一个小村庄。
正值秋收,村里人都下地了,村子里很安静,秋蝉的鸣叫显得格外清晰。除了蝉鸣,另有一个声音逐渐由弱变强,最后力压一切。
是一个孩子的哭声。
“哇哇哇……”
孩子哭的很厉害,两行急泪从眼角迅速滑过脸颊,嘀嘀嗒嗒的掉落在地上。
在一个农家院北屋内,这个哭泣的孩子一条腿被绑在了桌腿上。屋内没有大人,只有这一个孩子,在无助的哭泣着。
孩子哭了一会儿,见没人理睬,于是加倍用力的哭起来,几乎背过气去。
直到日薄西山,一个妇女领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孩子才匆匆忙忙的赶回这院子。妇女走的很急,作为一个母亲,她对家里的孩子充满了愧疚,为了下地挣公分,她不得不把幼小的孩子的腿用绳子拴在桌腿上。纵有万般无奈,为了生活他也必须这样做了。
这个妇女便是孩子的母亲,叫孙梅。到家的时候,孩子还在哭,妇女听见了,小跑着朝北屋跑过去。
孙梅边跑边对那个五六岁左右的孩子说:“小林,把这些农具都放到南屋去,小心啊,别伤到自己。”
这个妇女嘴中的“小林”,全名霍家林,是这个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霍家林听了大人的话,憨厚的点了点头:“嗯。”便按着母亲的吩咐干起来。
妇女三步并做两步,来到北屋内,看见大声哭泣的孩子,心头一紧,喉咙便梗住了。
可怜的娃,只有不到两岁的大小,就被独自一人丢在家里。没办法,父亲是一名老师,平时在外地教书。而母亲,也不得不下地干活挣公分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