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京城的翰林院,当时的翰林院学士林汾做了他的老师。
天子年逾四十,正是壮年,赵长宁视他如君如父,尊敬畏惧兼而有之。那时候的楚钰刚封了太子,还是一个不会走路的孩子。
建安十五年,冬。
西北遭了一场天灾,粮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西北一封折子快马过来,请求朝廷放粮。
那时候的赵长宁已经时常被宣进宫中陪王伴驾,帝王待他颇为温和,满京城都知道这位十六岁的状元郎得了圣宠,便是御前的公公都不敢薄冷他。
赵长宁连夜写了一封折子,上书十六条赈灾之法,第二日朝廷上呈上去,皇帝沉默了半晌,将这折子按下不表,满朝文武竟是无一人多言,直到散了朝,当时的翰林院大学士林汾才悄声提点他这个有几分直肠子的学生。
“西北是秦王的封地。”
赵长宁并非愚钝之人,经老师提点便明白了。十几岁便在西北立下战功的秦王,又有显赫的母族,帝王虽然待秦王亲厚,却不是毫无猜忌。
倘若秦王的地方遭了灾,便揽不住西北的民心,等到事态更严重的时候,朝廷开仓放粮,百姓记着的便只有朝廷的好。
意思是现在死的人还不够多。
赵长宁看着自己的老师,终于第一次对向来待他亲善的帝王生了几分恐惧。
这些本应该得救却死去的百姓,不过是因朝廷对秦王的忌惮而成为了牺牲品。
赵长宁一咬牙,不顾林汾的劝阻,跪在了帝王的宫外,一字一句的喊,“跪求陛下开仓放粮!”
林汾在他身边急得跺脚,最后指着他的鼻子恨铁不成钢的骂了两句,拿他毫无办法。
那一天来来往往的宫人都看见了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在大雪中倔强的跪着,挺拔清瘦的身姿和倔强的眉眼依稀可见他清流派的父亲当年的影子。
清亮的少年音清晰的,一声声传入了帝王的寝宫。
不知道过了多久,赵长宁抬起头的时候,看见帝王身边的常平常公公,躬身请他进去,“大人,陛下有请。”
雪中跪了一天的少年擦了擦额头上的雪花,竟是笑了。那一笑冰消雪融,如同朝阳初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