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徐书记,咱们这些当干部的, 多久没出去看看了?外面的变化很大啊。大的咱们想都想不到。”
苏青玉先是说起了南方,“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下海淘金, 越来越多的农民同志进了城里。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大伙儿都在走以前想都不想的路。”
徐书记不知道她想干什么, 一时间也没表态。
苏青玉道,“你说,那些去南方打工的人, 真的是想离乡背井吗?那些进城的农民同志, 是真的想离开自己生活了数代人的土地吗?”
这个数代人还真没夸张。在过去的那些环境下, 农民基本上很少离开自己的土地。几代人都是在同一片土地, 同一个老屋里生活的。一代一代。
“都是为了谋生。都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我就想起我们边州人。我们边州的农民同志, 难道就不想过好日子吗?”
徐书记严肃道 , “我们现在不是也在带领他们过好日子吗?药材种植不就是一个好项目?”
“是好, 可是咱们边州农村的情况, 您是清楚的。文盲多, 思想落后。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政府去引导。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咱们能引导一天, 不能引导一辈子。未来边州换了领导,不搞药材种植了,边州老百姓怎么办?”
徐书记反驳道,“这不可能,只要是好的,大家都会支持。”
苏青玉笑道,“可青山项目也是好的,徐书记您不也是要改变吗?”
徐书记听出来了,苏青玉这是在针对年前会议上他做出的那些决定来反驳,顿时心里有些不高兴了。
“那我也是考虑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会有风险。”
苏青玉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有依据的反驳道, “这是我这次回去过年,找著名粮油企业小红旗粮油集团查的一些数据 ,事实证明,农民进城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边州农民留在边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边州农民上进,让他们学会积极主动。我之前也说过,我那个在农村招工的意图也是希望能够刺激农村年轻人的上进心。”
“另外一点也是确保他们虽然离开农村,但是依然留在边州的城镇建设。而不是远去他乡搞建设。虽然都是咱们祖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