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他们束手就擒。
到开宝九年(976)时,本朝已先后消灭了盘踞两湖、四川、岭南及江南等地的政权,并迫使仅存于两浙和福建的两股势力走到归顺的边缘。
天遂人愿,到本朝太祖皇帝统治后期,昔日遗留下的突出积弊大致解决,国家基本走上了正轨,秩序稳定,气象一新。此时,作为天子最信赖的设计师,赵普深感欣慰。人一生能做几件事?贤臣名相又能如何?
早年没机会多读书,可以补课。太祖登基以来,就在百忙中抽时间阅读经史,虚心听文臣讲解历代治国经验和利弊得失,境界自然提升。天子还动员臣下也学经典,以明了君臣大义和国家利益。据说,太祖也曾私下里关切地对赵普说:卿若不读书,如今饱学之士纷纷起来,填充庙堂,与他们在一起你不感到惭愧吗?他明白天子的苦心,于是认真读书。
但赵普毕竟是赵普,他依据自己的经验看待书本,认为读书不在多,关键还要活学活用。因而,他读得最多的书只有一本,便是《论语》。比之于那些佶屈聱牙的大部头古书,口语化的《论语》要简明得多,对文化水平不高的他来说很合适,因为先圣的微言大义这里都有,从中足以受益。
一天,太祖在皇宫大宴群臣,不料突然天降暴雨,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龙颜不悦,对身边人斥骂起来。赵普见状,忙上前奏言道:外面百姓正盼着下雨,陛下的宴席受点影响又有何妨,不过是损失些摆设,淋湿些艺人的衣裳,不如就让艺人们在雨中演杂剧。雨水难得,百姓快活,正好吃酒娱乐。天子听罢,转怒为喜,下令继续宴饮、演戏。此事可算是赵普活学活用《论语》中仁政爱民思想的表现。
赵普还是太忙,据说到底也没有读完《论语》,所以后人嘲讽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属于无稽之谈。到主掌枢密院、宰相府后,赵普即使没时间读书,身边那些幕僚的知识也足够调用了,因为他虽在一人之下,却居万人之上。
七
自宋朝开国后,说句公道话,在结束武人跋扈、削平地方割据、确定统一部署以及重建国家秩序等一系列重大事项上,赵普密切配合天子,耗费心机,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
正是在以上背景之下,过于强势的武将势力受到压制,文臣集团的利益不断得到重视,往昔文武之间扭曲的关系渐趋平衡。由此,沦丧已久的文教事业也获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