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至此,水到渠成。籍田礼结束后,太宗传旨将平庸的李昉调出中书,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位列首相,次相则由太宗一手提拔的状元吕蒙正接任。这一年,赵丞相年已67岁。
老到的赵普第三度执掌国政,在群臣眼里分明是元老重臣,没有人不敬重不忌惮的。而他本人却自知在宦海的时日不多,故注意把握分寸,既要满足天子,也要做些事情。于是,他劝说太宗将注意力集中于内部,不在意边境尺寸之争,着力强化天子和朝廷的集权统治,整顿秩序,开展建设,营造盛世气象。他的这些大政方针主张,颇得太宗赏识,纵然出现某些异议,也不计较。甚至太宗亲信的佞臣侯莫陈利用,气焰嚣张,无人敢管,也因赵普的坚持,被贬官流放。
赵丞相偶然还会读《论语》,体会其中的精妙思想,在施政中有所参考,必要时也用来表达情怀。
一天,太宗皇帝对赵普说:朕每每读书,看到前代帝王多妄自尊大,谁敢犯颜论事?如不虚心接受臣下进谏,乃是自我蒙蔽。君王若只依据自己的喜怒赏罚,岂能使天下归心!赵普随之对答道:天子如能赏罚无私,内外无间,上面讲求义理,下面竭尽忠诚,天下便不难太平。接着,赵普又针对皇上提出的治民之术的问题说道:陛下体恤百姓,每闻听有利病出现,无不即日采取措施,古代圣明君王爱民之心也不过如此。如此巧妙的对答,虽然有些离开主题,但却给君臣之间带来一种和煦、愉悦的气氛。
在两年任内,因天子非同一般的眷顾,赵普享受到不少超常待遇。如考虑到他年岁大的缘故,特许在大暑时节中午便提前归第休息,又免去每日上朝的繁文缛节,遇有大事可直接上殿奏对等等。
然而,好运也有到头的时候。到端拱二年冬天,赵普终于大病一场。他在患病卧床期间,太宗特意驾临其家慰问,并赐予大量钱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病之后,赵普感到身心疲惫,意识到自己无法适应繁重的政务。此时,他明智多了,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不想熬到被下诏免职那一步,于是主动上奏请辞。眼见他态度坚决,太宗只得勉强同意。
翌年初,朝廷特授予赵普西京留守、河南尹的隆高官职,并保留其太保兼中书令的头衔。赵普离京之际,太宗皇帝又亲自来到他家相送。
淳化三年(992)二月,疾病缠身的赵普连续三次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