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而对中央禁军的兵权则牢牢控制,伸缩有度,无肘腋之患。
四
宋太宗即位初,对大批文臣武将加官晋爵,郭进也迁官云州观察使,改判邢州(今河北邢台),并继续负责西山防务。这一年,他54岁,已是久经沙场的宿将。新朝天子还赐给他京城一区宅第。皇位轮替,表面上看似乎一切如常,但实际上正是从此开始,本朝武将群体的命运逐渐出现了逆转,而他也因此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
前面说过,太宗皇帝是以阴谋手段弑兄篡位,故心理阴暗,加之气量狭小,遂对带兵将帅极为猜忌。因而,从即位伊始就在武将中画圈子,凡是圈子内的亲信,纵然能力低下,都加以重用;凡是圈子外的人,尤其是与自己关系疏远的前朝大将,都予以防范压制,借此整治军界。如石守信、刘庭让、党进等一批太祖爱将,先后被罢为虚职。而像亲信白进超全无战功,却出任殿前司首脑。至于太宗藩邸随从出身的柴禹锡、王显、赵镕、张逊之流,先后出入禁军和枢密院要职,元人所修《宋史》即称:自柴禹锡而下,率因给事藩邸,以攀附致通显故莫逃于龊龊之讥。当然这许多人事安排,非一日而成。
与太祖厚待边将态度不同的是,太宗对这些将领进行严密的监控。总结起来,主要是设置监军加以监督,再随时派遣使臣暗中侦察动向,出征作战时,又使用预设的方案,也就是阵图来约束行动。且不说这些手段早已违背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即就从帝王术来看,也过于狭隘僵硬。太宗首要的目标是稳固自己的皇位,也就顾不了许多军事原则兵家常识。太宗甚至不惜代价,在军队指挥权上制造矛盾,令监军与主帅互相牵制。新朝君王的如此行事风格,让各地的将官骤然感到了无穷的压力。
太平兴国三年(978)秋,即太宗登基的两年后,派到四方的使臣报告了一堆的驻军问题,朝廷分别予以整肃。其中一位叫王侁的武官,军阶不高,被派到西北前线巡查。他回朝后反映主帅都有自己的牙兵,桀黠难制,认为时间久了必然生变,因此建议一律撤换。其实,自古前线将帅都有亲兵护卫,以掌控部下和应付战事,彼此关系密切,才能得心应手。太宗对王某的馊主意却非常赏识,不管是否属于军旅的惯例,当即令其带人处理。不料那些边关老兵不愿离开,于是王侁强硬地斩杀了一批人,才算完成了使命。至于那些被撤换了亲兵的将军,自然心有余悸,对天子及其使臣充满恐惧。以后,王侁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