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父子英勇抗辽,战死疆场,其功业几无可匹敌,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也不过如此,是故刘平理应死而无憾了。然而,熟悉本朝军政界瓜葛的人,也许还要为刘氏鸣不平,因为这位死难将军原本是朝中一名前景看好的文官,若非意外踏入军旅,也不至于最后连尸骨都找不到。
一
刘平是一位经历颇为奇特的将官。他生于开宝六年(973),即宋太祖开国后的第十三个年头,家在京城直辖的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其父刘汉凝是一名行伍出身的武官,曾追随宋太宗亲征北汉,因连克两城而立有军功。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曾奉命以北边巡检的身份率军配合大将荆嗣,在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一带阻击过辽朝南伐大军。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休战,刘汉凝才被调回内地,以后出任淮南西路兵马都监。这得说明,宋朝除了京师开封驻扎重兵外,其余军队主要集中在河北、河东和陕西前线,内地各路驻军不多,因此刘都监在淮西统领的兵马数量有限。刘汉凝最终的头衔是正七品的崇仪使,只能勉强算是中级武将。
刘平出身将门,虽受家庭环境熏染,自小练就过人功夫,能骑善射,并形成了刚直任侠的秉性,但却没有走大多数将家子弟随父从武之路。显然,他深刻理解了朝廷倡导崇文抑武的决心,意识到靠武勇出人头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于是志在科举,发愤读书,而将荫补低级武职的机会让给了自家兄弟。
景德二年,刘平在33岁时科考中进士,虽说算不上少年得意,却已大大超越同类,跻身士人行列。唐人即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这种情形在宋朝仍大致依旧,时人称焚香礼进士,撤幕待经生。还有自唐代以来惯例,便是科场出头者都极重同年之谊。刘平的同年进士共有247人,其中状元李迪最终做了宰相,探花李谘成为枢密院长官,还有宋哲宗朝宰相和大史学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等人。日后,同年中多位当权者的确对刘平多有关照。
宋朝官场最重科举,由此入仕为科班正途,公卿大臣几乎皆由此出,甚至平民子弟也能因此晋身宰相,而其他的官僚子弟荫补、吏员出职以及军功之类途径,都属杂班,其升迁远不及科举出身者。刘平生逢其世,既把握准了方向,随后便一路坦途。
刘平做的第一个官职是从九品的无锡(今属江苏)县尉,专责本县治安。无锡属太湖流域县份,本居朝廷财赋要地和富饶之区,但当时却从浙西流窜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