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但他意志坚毅,不甘平庸,在日复一日的cao练中遥想着凌云壮志。
有一年,科举考试终结后开始放榜,一个叫王尧臣的举子高中状元,都城士庶百姓纷纷跑到皇宫外围观。当王状元从宫廷大门走出时受到潮水般的追捧,此时狄青恰巧与几位卫兵在大道旁站岗,一个卫兵感叹道:这人做了状元,我辈还是兵卒,贵贱之间真有天壤之别!他却不服地说:此话不对,到底还是要看才能如何。同伴们听了发笑,都讥笑他狂妄无知。此事足见狄青志向高远,不畏流俗。
西线扬威
军人的天职是出征作战,是保家卫国,但战争又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情,而正因为战争的无比危险和血腥,军人也被推向社会的前列,其存在的价值自当受到关注。然而,从来是一将成名万骨朽,激烈的战火往往葬送了无数的士兵。对狄青来说,如若不是出现了大战,以他的出身和官场论资排辈的规矩,充其量只能混到中下级武将的地位,到头来默默无闻老死于军营之内。
宝元元年(1038),西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公开与中央决裂关系,随后便爆发了战争。当战火尚未燃起之际,朝廷紧急向西线增兵,一些宫廷卫士也被提拔到前线任职。机会终于来了,30岁的狄青也获得低级武官的头衔,出任延州(今陕西延安市)驻军的营指挥使,成为带兵五百人的军官。
一个营的兵力还是太小,无法担当一方之责,不过狄青有的是胆气,主动请缨,承担大部队的先锋角色。每每交战,但见他披头散发地配上铜制面具,一马当先,驰射挥刀,勇猛出击,令对手望而生畏,无人敢挡。
狄青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受到上司的注意。所在战区的经略判官尹洙接见狄青时,有意与他交谈用兵之道,不承想这位下级军官竟谈得头头是道,令尹判官大感惊奇,认为他是一位极具潜力的良将,于是将他推荐给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和韩琦两位大帅。由于朝廷三十多年没有对外用兵打仗,军队战斗力已日渐下降,尤其是军中将才极其缺乏,因此范、韩二人对狄青十分器重,范仲淹还特意送给他一部《左传》,并告诫道:将帅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蒙受如此知遇之恩和点拨,狄青便在战守之余潜心读书,逐渐掌握了兵法要略,熟悉了历代的战争历史,由此他从一名好勇斗狠的武夫迅速成长为一位胸怀韬略的将军,在西线大军中声名鹊起。
据记载,在西北最初的四年时间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