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匹夫有责,作为军界领头羊的狄青热血沸腾,再也按捺不住了,就主动请缨。他向天子上表请战:为臣起于军旅行伍,国家有难,我自当出征以报效朝廷。仁宗皇帝眼见文臣无力扭转败局,只得考虑请狄将军出马。
狄青出任南征统帅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当初,仁宗曾一度打算派亲信宦官任守忠出任狄青的副手,承担监军的任务,以监视主帅。可文官们对武将固然不免轻蔑,但对宦官更无好感,所以几位谏官都对此提出异议。天子拗不过言之凿凿的谏官,便放弃这一方案。宦官是出局了,不料一位叫韩绛的朝官又提出新的建议,他上奏提议道:狄青只是一个武人,不可过于放权,最好还是派出天子的近臣加以监督。不用说,这仍是安插监军的办法,只是由宦官改为文臣。
问题摆在天子面前,祖宗留下的家法是要防范武将专权,以免引起兵变。那么眼下是派出文官牵制狄青呢,还是打破成规,放手让狄青一搏?这位素来仁厚寡断的皇帝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起来,只得征求宰相庞籍的意见。庞籍由科举出身登至高位,自然熟知文官对武将的轻视态度,他以前也曾在西北做过方面军的指挥官,了解一些军中的实情,他清楚主将若受到牵制的话,往往会贻误战机,而这将严重影响南征的行动结果,遂劝说天子道:之前王师所以屡败,都是因为大将的权威不够,副将们人人自作主张,进退不相统一,故不能克敌制胜。狄青起自行伍,如果派侍从之臣出任副职,必定无视狄青的权威,主帅的号令便难以执行,结果是必然重蹈覆辙。陛下若授予狄青南征大权,令他具备足够的权威,部属一心服从,则王师必能成功。仁宗这才下定决心,专任狄青全权负责。
天子下达了诏书,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东西两路经制贼盗事。在狄青获得的三个头衔中,宣徽南院使属于武官的顶级虚衔,而另外两个则是差遣实职,也就是负责今天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四省广大地区军事的最高指挥官,加上原本的枢密副使官职,可谓位高权重,实在是本朝开国以来武将所获得的罕见信任。
狄青挂帅后,立即组建幕僚班子,准备行装,同时上奏请求从西北抽调万余番汉骑兵随自己南下。为了防止继续发生败局,他又火速派人先期给前线下达了禁止擅自行动的指令。
就在此时,朝廷接到余靖从广西送来的交趾(今越南)国王李德政的国书,表示愿意出兵协助平叛。余靖在前线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