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曾经支持过狄青独立用兵的宰相庞籍带头提出异议。庞丞相对天子苦劝道:太祖皇帝时,大将慕容延钊、曹彬翦灭荆湖与南唐政权,立下大功,都没有获得枢密使的高位,如今狄青的功劳还不及这二人,若重用其掌管枢密院,则其名位到头,万一今后再立大功,又该如何奖赏?庞丞相还以保全狄青的功名为理由继续劝谏:狄青出身行伍,不久前已骤然升为枢密副使,引得朝野舆论汹汹,认为是从未有过的旷世之举。眼下对狄青的议论方才平息,如果再恩赏过多,恐怕又会招来更多的非议。此外,现有枢密使高若讷在位,若无故被免,也说不过去。在庞籍的身后,其实还有更多的朝臣力挺,要说有不同意见的话,也唯有参知政事梁适一人而已。
说起来,庞籍的反对理由似是而非,其实骨子里还是透着文臣对武将的强烈偏见,因为以往历代出将入相的情况并不少见,像汉朝大将樊哙、周勃,唐朝名将李靖、李勣,也都因战功而入朝为相,当时也没有引发多少物议。历来畏惧人言的仁宗争执了几次,终究拗不过宰相的固执,转而一想也觉得言之有理,就不再坚持了,于是君臣之间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
这个妥协方案的内容是:通过破格升迁狄青两个儿子官爵的方式,来体现朝廷对功臣的感谢;至于狄青本人,则在卸去大帅差遣职权后,继续保留枢密副使的官职,同时再授予检校太尉、河中尹的虚衔,原来他的彰化军节度使的名号也改换为护国军节度使,按照宋朝官制的规矩,这也算是一种形式上的升迁。另外,还赐予狄青开封城内敦教坊一座大宅第。事后,仁宗对庞籍的建议称道不已,认为甚为得体,可谓深谋远虑。
然而,政坛从来诡谲多变,往往会因某个细微因素或者机缘而引起突然变化。
同年五月间,狄青南征归来不久,正当安心供职的时候,事情却意外地出现了转机。当初,参知政事梁适之所以支持狄青,那完全是为自己打着小算盘。梁适深知枢密使高若讷排序在自己的前面,一旦宰相出缺,高若讷理当优先入选,而如果武夫出身的狄青能取代高若讷,则在相位上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为了排挤自己的政敌,他一开始就同意提拔狄青为枢密使。在遭遇庞丞相的否决后,他随之又向天子密奏:狄青建立了重大功勋,朝廷的赏赐却太薄,如此怎能发挥感召后人的功效?梁参政密奏过还不罢休,又暗中与宦官联手,利用随军参战的大宦官石全彬的不满情绪,在宫廷内制造南征将帅受到刻薄对待的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