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纷争中,狄青入主枢密院。这一年,他45岁,从士兵起步最终踏入国家最高军事首脑位置,走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在宋代历史上,可以说狄青的情况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从表面上看,狄青似乎在政坛上平步青云,成为与宰相平级的大臣。然而,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之下,来自文臣集团的压力却与日俱增。
提到当日的政治气候,不能不从开国以来说起。经历过唐末五代百余年的武人跋扈和战乱杀戮,文臣内心普遍都对武将充满恐惧,故坚定支持君王收夺兵权,也一心要营造崇文抑武的政治环境,这对开国初期的拨乱反正以及恢复秩序,实在是必要的。但是进入到第三代的真宗、第四代的仁宗时期,来自武臣的威胁不仅早已解决,甚至于又颠倒过来,出现了文盛武衰的状态,此时再继续打压武将便属抱残守缺之举。可习惯已经养成,根深蒂固的意识总在支配世人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在朝臣的眼里,狄青不过是一介粗鲁武夫,纵然做了枢密使,也还是赤老一个。他们抵不住天子的压力,只得眼睁睁看着狄青踏入枢密院,但绝不会给他好脸色看。
像状元出身的枢密副使王尧臣,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就毫不在意,时常拿狄青脸上的刺字开玩笑,他最爱戏说的话是:你今天脸上的字怎么更加鲜亮了?终于有一天,狄青回了一句:你喜欢吗?奉赠你一行如何?搞得王枢密副使极为难堪。
据范镇《东斋记事》记载,他在做谏官期间,有人图谋中伤狄青,便在夜间吟诗道: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云云。此诗用心极为险恶,说狄青是胡姓却冒充汉人,虽当了枢密使还不愿消除刺字,无非是暗示他有异心的嫌疑。作者将这首歪诗交给范谏官,想唆使他反映到天庭。唐初,功臣李君羡就因李淳风的一句谶语诗,而无辜遭到唐太宗诛杀。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范镇头脑还算清醒,意识到害人后果的严重性,所以没有答应。
置身如此氛围之中,日日瞧着那些冷眼,耳闻冷嘲热讽,狄青有着无穷的困惑和烦恼。自己赤诚报国,从无二心,在枢密院正可以施展才能强化国家武备,可许多文臣凭什么总是怀疑将帅?又为什么老跟自己过不去?庙堂不是战场,其残酷性却胜似战场,狄将军真切体会到这一点,在无限荣光的背后他走的是一路的坎坷。
抑郁而终
狄青出任枢密使的时候,孙沔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