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发仆人带着乳名叫南陔的幼子去观灯,谁知小孩头上戴的镶嵌着珍珠的帽子引来了盗贼,人流拥挤中突然南陔不知去向。四处寻找不到后,家仆只得惊恐地回来报告,不料当爹的却不十分在意,对家人宽慰道:若换作别的孩子,就得马上去找,南陔这孩子倒不要紧,过些天就会自己回来。
果然,十来天过后,南陔竟坐着一顶官轿进了家门。从稚嫩的孩子口中,父母才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原来那日贼人乘乱将南陔从仆人肩上抢走,这孩子人小鬼大,反应很快,明白都是值钱的帽子惹的祸,便悄悄拿下帽子揣入怀中。当看到有皇宫的车马从身旁经过时,他就大声呼救,吓得强盗扔下他惊慌逃走,于是他被带回宫内。次日,天子听说此事,颇感惊奇,遂叫来询问,这才知道是王枢密的幼子。神宗喜欢南陔的聪明伶俐,便留在皇宫多日,最后才派人带着压惊的金钱和果子送回来。
发生在南陔身上的这件事,以后流传甚广,成为民间教导儿童的一个著名故事。由此可见,王韶教子有方,从小就培育出孩子沉着冷静的性格。南陔的大名叫王寀,成年后科举入仕,以辞章闻名,之后却沉溺于神仙方术,又以此名动朝野,最终因遭到宫廷道士林灵素的谗言而被流放岭南。他的大哥王厚,在哲宗、徽宗两朝继承父业,成为活跃西北的知名将帅,官拜节度观察留后,这当然都是后话。
到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王韶更为孤立了。他性情耿直外露,多年紧张的疆场生涯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而这与朝中的氛围却格格不入。他自知失去施展才能的环境,又拙于权势争斗,因此在朝堂待久了,不免心灰意冷。
一次,在讨论解决对交趾(今越南)用兵、宦官李宪在西部拓疆等问题上,王韶又因言语不当,招致天子的不满,这使他处境越发艰难。数月之后,他不得不递上辞呈,不料皇帝并不挽留,当即发布调任他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做知州的诏命。不过,神宗念其过去的功勋,特为他加上了户部侍郎兼观文殿学士的官衔。
王韶回到家乡的洪州就职,因为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就在给天子的《谢到任表》中流露出不满和怨言。这一举动立即遭到御史的弹劾,并且旧账重提,指责他曾经贪污军费。于是,他被削去观文殿学士的职衔,改调鄂州(今湖北武昌)知州。
接连受挫之下,王韶困顿于鄂州地方衙署。他大概看透了官场的险恶无情,遂懒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