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应桂馨电,内有lsquo;如此事能于各方面均无痕迹,余将敬以谢君等语。(三)电谓:lsquo;十日内某人必去,否则必死之。(四)电谓:lsquo;此问题重大,如果有效,其中必有激烈文章,读毕付丙。(五)电谓:lsquo;紧要文章已露一句,未下手时速电余款数。(六)电述一某姓之交涉事。(七)三月十八号电谓:lsquo;事须速行,空言无济,为人所笑。(八)三月十九号电谓:lsquo;事宜即行。(九)为应桂馨致北京函,谓lsquo;宋以巨款巩固势力。[43]其中有些与后来正式宣布的证据文字相当接近,有些差别较大。
对租界会审公堂未公开宣布证据,外间颇有不满。《民权报》曾就此发表评论道:
法庭何以公开审判?以征信于国民也。会审公堂为上海租界特有之公堂,即不欲征信于国民,亦应征信于上海市民也。上海为各文明国人士会聚之地,宋先生被刺案为世界人道上所最可悲之事,公堂审判此案,当然公开。今既公开矣,则一切证据之辩论,亦当然应当使听审者明白其真象。而既不宣布证据,亦不公开辩论,以至要之犯罪证据,乃仅以传观了之,然则公堂其以此案关系中国政府,于中华民国太不名誉,故不愿宣布之耶?苟然也,则会审公堂误矣。[44]
证据移交中方后,因其内容主要为应夔丞与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往来函电,故必须洪述祖到案,才有可能定谳。但洪述祖此时已闻风潜逃至德人所管辖之青岛,而德国总督必索取证据后,始允交洪犯至沪,受法庭审判。故4月23日,程德全会同黄兴、伍廷芳、王宠惠等齐集交涉使署,检验物证,决定将应、洪往来函电要件寄至都中,俾得凭证,索取洪述祖早日归案讯办。[45]众人以此项证据关系匪轻,似未便将原物寄交,最后由黄兴等提议将此项证据制成铜版,印刷多份,分寄北京总统府及内务部、司法部各机关,其字迹与字码永远可以保存。遂由陈贻范招一摄影师,在交涉使署当众将重要文件分别摄影,原物则暂存在交涉使办公处妥为保存。[46]
4月25日,上海《时事新报》率先公布10件关键证据。[47]当晚12时,程德全、应德闳通电大总统、参议院、众议院、国务院,报告了案发以来租界会审应、武二犯,引渡二犯,移交证物,以及程、应等会同上海地方检察厅长等检查、拍印证据情形,并将主要证据撮要报告,共罗列了22件。电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