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的学生提成20元,K校起码还有40元的利润。
如此的实习,如此的公司,如此的产品,如此的营销,K校很有创意,别出心裁似乎也带着点诡秘。
安作不由地感慨,北京K校不可小觑。K校每届实习生有1000来人,如此直销,每天平均销售一个按摩器,学校盈利就有4万元,一年就是400万元!还有其它产品呢?
“背包虽然很小,但学生们的精神动力很大。”
商新开白天来到威赛公司。说出的话很自信,也很有道理:“学生们都是初出茅庐,特别珍惜每一个机会;为自己奠定成功的基础,也为公司创造丰厚的收益。这就是时代的主流,不断的寻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获利。”
安作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名言贴在凯多公司的墙上,也铭刻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落实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上。
K校的这一套营销机制,也让安作颇有兴趣。充分利用如此庞大实习营销网络,统一策划,统一价位,上门直销或者上街直销,影响力之大,直接收效之大,绝不亚于人寿保险公司业务员的“扫搂”行动(挨家挨户寻求投保)。
相互之间认识和交往后,安作对隔壁邻居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天,周虞回到办公室后,安作就说:“咱们就跟凯多公司合作,我看很有前途。”
周虞疑虑地说:“K校后台高深,前景莫测呀。”
“发展自己,也发展大家,有什么风险吗?”
“知道有风险,我们可以防范,而稀里糊涂,怎么做呢?”
周虞文静地反问,让安作冷静下来。
周虞还告诉安作一个小秘密。满口京腔的商新开不是北京人,而是地道的文源东乡人。
商新开这样声色不露,一方面是给实习生作榜样,另一方面是掩饰真实的面目,不让人们知晓他的底细吗?商新开的底细是什么呢?等同于北京K校的高深莫测嘛?
安作想着这些,瞬间又想到与众不同的伊博兰。这个混血泥简直具有魔力,只要有一点点的空间暇,就会立即充斥安作的脑海和整个心胸。
第二章 吸引力
第二章吸引力
鹤城市物资总公司的副总经理焦延登是安作大学的同学,两人同龄,也都是市物资总公司的副总经理。在省物资厅举办的地市公司领导培训班上同居一个寝室,说话办事很投缘。只是,物资总公司已经名存实亡,每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几年下来也收益颇丰。文源和鹤城是两个紧邻的城市,所以两人交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