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是解放初就提出来,并树了碑,刻上国务院的通令。想不到“文革”一来,需要“破旧”,正好“有的放矢”,显示“革命的威力”。待到过后,有人出来说话,又要“复古”。听说上面拨出一笔可观的钱,用来整修寺庙,用新的装饰使旧物复活。正门屋顶上两只斗珠的蟠龙已经雕塑完成,完全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唯龙的形象显示“古”的味道、风采。
记得小时候跟朋友玩“砖头房子”,大家四处搜来砖块,你一块,我一块,叠了起来,里头还可以生火放烟,围着它欢笑一阵。到了意见不和,有人就把怨气撒向“砖头房子”,一脚将它踢翻,再扭打起来。过后和好了,大家觉得“砖头房子”蛮有趣,又一齐忙碌起来。希望“保护文物”不要变成小孩子的把戏就好。
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确是悠久古老的,那时花了几万元挖掘出来的一艘古船就象宝贝似地安放在寺庙里。后来又花了几十万建造一座现代化的楼房专门来保护它。目的是向大家显示过去是何等繁荣昌盛,如何发达强大。作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求之不得,他们可以研究写文章。但是我想,如果不致力于发展现在,而一味陶醉于欣赏过去的“繁荣”、“发达”,恐怕整个民族都将变成一个古物,供发达国家来观赏叹息。没有国家的富强昌盛,古物再多有什么用。只有殷实人家才在自己的客厅摆上古董,显示他的富有高雅,贫困家庭即使手中有钱,也首先想到温饱,再建一个舒适的家,是决不玩什么古物。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应更注重于发展经济,才令人欣慰。
走出开元寺,朋友凄然地说:“有些东西还是熟悉的,样子也没有变。”这时一辆公交车驶过来,我们来不及讨论就跳上车,找到座位坐下。后面一位老大娘手里抱着孙子也上来,此时座位已满,老大娘只好站着。我看她一手抓车上的吊环,一手抱着孙子挺辛苦,就站起来让出自己的座位。这时不知是讥笑还是赞许,一个声音从旁边飘过来:“把方便让给别人!”一下子倒令我不自在起来,甚至后悔不该这样做。在我是认为“让座”理所当然,没有什么高尚道德可谈,但显然又和周围的人不合拍。过去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受到宣传,连佛教提倡“修善积德”,基督教倡议“仁慈博爱”也是这个意思。他们从唯心观点来演绎,我们从改造思想入手。那时仿佛这些也被破除,人心却“不古”了。代之而来是汹酒和打架,能在宴席上猜拳行令酒量压倒群芳者,或拳打脚踢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者,被当作时代的英雄,受到众人到处传颂。在“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