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又累又乏。要说我只是个“临时工”,何苦呢!但责任心告诉我,承诺的事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好,做完美,这就难免要苦了自己。但我从工作中得到的愉悦别人是享受不到的。我看到一中建校七十五年来,人才辈出,在各条战线上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学子,其中不乏佼佼者或在单位中挑梁顶柱的。我为母校感到骄傲和兴奋。他们中有我同班、同届的同学。一些人当年因种种原因上不了理想的大学,毕业后只能从事一般的职业。自从改革开放,国家重视人才,有些人就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骄子。倒是个别当年被推到重点大学去的,却名不符实无所作为,有负名牌学府的声望。可见如果是一颗明珠,虽被秽物覆盖,只要擦洗,还能发出光辉;如果是一粒卵石,即使涂上颜料,也终有退色的时候。此外更应该庆幸的是我的一些学兄,1956年以前高中毕业的校友。他们当中一些人论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按1957年以后的政治标准,恐怕是难于上大学的。现在那些人在工作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为国家作出贡献。一步之差,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未来。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在与校友接触中最令我尴尬的一个问题是有些校友会问我:“你在学校中担任什么职务?”我说平民一个,还是借用的,大家又不相信。我虽不介意,也一点不脸红,我唯一关心的是自己工作的效果,这才是体现我价值的地方。但是后来在公开场合,有热心的要把我介绍给校友,感到有点难说出口。如果我是一个“官”,介绍的人会十分自豪而且响噹噹地对大家说:“这是母校的×;×;长。”于是大家鼓掌欢迎。可是我什么都不是,他又担心我脸上无光,大家对我不热情,影响我开展工作。也许一般人总喜欢把职位与一个人的能力挂钩,认为官越大,本事越大。派来的人职位越高,越体现事情的重要性。我却自嘲说:“做官的不用办事,办事的不做官。重要不重要,就看大家的支持啰!”后来也许是我“抛头露脸”的次数多了,校友们逐渐认识我,就不再有这样的“偏见”。
筹办校庆,展示校友的辉煌成果是个重要内容。资金又是另一个大问题,所谓“有钱出钱”,指的是个人经营搞得好,经济收入较宽裕,愿意为教育事业作一点贡献,为母校慷慨解囊捐资助教的事。一方面他们的热心和愿望得以实现和寄托,另一方面母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对学生同样是一个榜样,一种教育,这本身比钱更重要。但当时国内经济还在起步当中,许多人都建议要争取海外侨胞的捐助,说外地一些学校就是靠这方面发威起来的。议论一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