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分离的远东包括亚洲和欧美,经济危机期间大多进行了市场的内部整合(这对世界一体化形成了严重的冲击)。第二,东南亚战争前后,泾渭分明的东西方两大市场区,出现了东方公司开拓欧美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的现象,声势非常浩大,以致于被用“战争”这个词汇来形容。第三,商战的双方经纬分明,主要是远东的日本企业和本土企业,而这两个国家又与东南亚战争密切相关,都深受战争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家和评论家们称北美的市场大战为“战争”,也说明了这次商战的残酷性和区域性。这么说吧,在经济危机期间,北美公司全力开拓北美市场,争取市场的早日恢复,欧洲公司也把欧洲市场当作了发展的重点,极力压缩国际公司的生存空间,远东企业重点开拓中国市场,事实上形成了排斥性的市场组合体;另一方面,欧美市场互相开放的比较早,早在39年初就互相开放了(当时远东企业也无力参与竞争),这就造成了一些远东企业的不利形势,毕竟远东市场的分量比不上欧美市场,因此,全力开拓欧美市场就成为他们的必要选择。
远东之战的结果是远东的大公司都活了下来,但是无一不是元气大伤,虽然技术上先行了一步,对他们来说,必须走出远东范围,日本和韩朝的公司感触最为强列,而东南亚战争又进一步逼迫她们冲出亚洲,全力开拓世界市场。也许这样说更合适一些,如果战争没有爆发,处于胶着状态的这些企业不至于果断的转变努力方向,至少不会出现全力争取的现象,虽然他们也知道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市场并不合适。但是,战争迫使他们迅速的放弃中国市场,在战争时期,任何的过分努力只能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于是,纷纷在中国采取守势,保持现有市场份额,而把目光投向了北美市场;同时,中国政府也欢迎两国企业进军北美尤其是美国市场,并且非常配合的与两国政府签订了一些“补充协议”,(主要是一些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协议)。日本和韩朝企业从2月初开始进入北美市场,这是他们多年撤离之后的再次大规模进入,这直接给北美同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北美和中国不同,后者是战争的直接参与方,部分行业已经开始了军事管制,而美国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此类地步,因此,他们进入的阻力并不很大,再加上先前就有比较良好的市场基础,因此,很快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虽然美国人对日本向来没有好感,尤其是作为盟国竟然“袖手旁观”,但是他们也补习过《日美同盟条约》的具体内容,知道责任并不在日本人一方。对于被迫进入北美市场的日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