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彷徨,革命
第一章 平远一家人
平远是一个不大的县城。说它不大,是因为在该省已经找不到可与其媲小的县了。其他的县城,就拿邻近的那几个省内榜上有名的贫困县来说,也都已发展成了县级市。惟有平远,还是一个小县城。
平远县地处偏僻。也许是以前的地理工作者太过马虎,不曾涉足该县,地图上很难找到,即便你用放大镜。就像一个饱了的人,多吃一口不会撑着,少吃一口也无所谓。平远县就是这样。
平远四周环山,一条名作大凌河的小河流经境内。倘若站在一个小山坡上看平远,就是一个盆。小山包就像盆里的馒头,而那条大凌河就好似小盆里的几缕“汽水”。
由于地处较为偏远,交通因大山而阻塞。省市领导更是不愿徒步来此考察,蹭那几顿饭还不够买鞋的。稍有头脑的人大抵不会来此。因此,平远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若干年来,该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该县更是秉承“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几十年不动摇。力也出了,汗也流了,可就是发展不起来,始终停滞在祖国的八零年代。
县委也曾一度探讨过这个恼人的话题,几年下来,几百万人民币也进去了,就是没有弄出来个所以然。后来,县长大人一句话惊醒了沉睡的平远。在平远县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县长作了一个深刻的报告。走进了二十一世纪,平远这三十几年来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人才问题。平远缺乏人才,平远需要人才。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一句话成了平远县的座右铭,这一任的县长也因此突出贡献而当选为平远有史以来最有政绩的公仆。
平远县内,偏离县城三十里的山沟里,躲着一个小村庄。这就是该县小有名气的陆家庄。
陆家庄地处偏远,全村上下仅有六、七户人家,约莫三十人。与县城的几栋小楼相比,可就不免寒酸多了。村里唯一的多层建筑,当属村子东头的小庙。小庙是近年重新修葺的,相较以前可谓涣之一新。小庙一人多高,是典型的三层建筑。第一层,用来烧香拜佛;至于二、三层,则用于摆放神位。幸亏供奉的神灵比较少,倘若再分个三六九等的,岂不要令众神争斗不休?若是打得个鱼死网破的,谁来保护这一方水土。看来,村子里在建设方面,还是很有头脑的。高层建筑虽不免寒酸,但这里的二层建筑实为叫人忍俊不禁。二层的无外乎家中的火炕——上一层烧火排烟,下一层睡觉。
村里房屋多是人字架的尖顶,不过建筑材料并非瓦片,而是取用漫山的柴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