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女友在一起7年,形同夫妻,却没能逃脱七年之痒的怪论。分开以后,他把车和存款都拿出来给女孩。问他怎么那么慷慨。他黯然地要掉泪,说害怕她过不好。女孩走后,他回归单身生活。没人嘘寒问暖,也没人打情骂俏。他学会了自己煮饭,站在热气腾腾的厨房,他想那个女孩想得发疯,但每一次他都克制自己,不要回头。
他唯一的理由,就是和女友在一起的时光,女孩为了他丢失了自己,而他因为被依附得太久,被捆绑得太紧,也几乎找不到了自己。单身汉的衣橱,逐渐被女孩的花红柳绿蚕食,
举目转身,女孩逼仄眼前。女孩不再交自己的朋友,所有一切围着他转,他气恼困惑,却又不知道症结所在。最后终于崩溃,一刀两断。而这一刀,不仅伤了女友,自己也留下了疤痕。
雨天的时候我会疯狂地想念她。但是我宁可想念,也不愿意重蹈覆辙。
这是他说的版本。
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分寸。过,犹不及。而我们从来学不会小桥流水,总是漫天沙暴。沙暴带来热情,也带来灰尘。热情褪了,灰尘就会被放大。
在爱情的守则里,保持不动声色的狂喜,就是中道。中道,不是非左即右,不是泾渭分明,不是好就好成完人,坏就坏成魔鬼。
遥想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时曾为五比丘揭示:离于偏执,履中正而行。这才是解脱之道啊。这是释迦王子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活后,深觉“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1
在当时的印度,有六师外道,在修行上有顺世派的极端享乐主义者,有尼干陀的极端苦行主义者;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看法上,有极端的“宿命论”和“无因论”,这种各执一端的说法,佛陀认为皆不可取。
为了不落于偏见,佛因此“离于二边,而说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它不是一边倒,它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超越对一切有无、苦乐、爱憎等二边的执着,是懂得爱惜身体又不陷入自恋,懂得平息身体贪欲又不落入一味苦行,它是爱,爱得有空间,有距离,有方法,有收与放的智慧。
我们说一个人认识上走极端叫做偏见,行为上走极端叫做偏执。
而爱情路上,完全没有自我和彻底的自恋,都是偏执。偏执离开中道,天平必然倾斜坍塌,如果还想保有爱,又怎么可得?
我们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