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佟蜜
虽然书里主角是灵异小说作家,但其实最早的灵感来源是电影界,一位常拍艺术片的导演批评市场,认为大家都支持不入流的商业片。
那位导演所谓有深度的大作,我非常惭愧地承认:我看不懂,什么意境也感受不到,商业片固然有许多鸡肋,但有看没有懂的艺术片,对我而言也是鸡肋。
创作其实是很私人的,是个人满足,可一旦将其公诸于世,有观看者参与其中,难免受到评断,尤其观看者来自各个社会层面,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是很了不起的。如果创作过程中讲究某某意象,某某表现手法,得有某些知识才能解读其中奥秒,也不能苛责观看者不捧场,毕竟不是人人都懂那些。自恃懂得深奥理论,创作出来的作品“当然”非常高秒而瞧不起其它人,那只是在展现优越感罢了。
书里设定男主角为灵异小说作家,其实抒发的是自己这些年写言情小说的感想,诸多感慨大都藉由男主角说出来了,书中一些说法并非针对任何人,纯粹是自己的想法,书中的文坛也是自己的胡乱想象。
写作这几年,不时听到有人瞧不起言情小说的言论,倘若那是对文笔、用字、意境的分析批评,那么我无话可说。平心而论,一个作者要每年不断出书,能做到维持水平就不错了,当然也有作家出书快,每本都令人欢喜赞叹,我也很佩服,只有哀怨自己是脑汁比较贫瘠的那一类。
至于有些瞧不起言情小说是因为它歌颂爱情,这就值得深思了。中国人写文章的理想是“文以载道”,要传递圣贤思想,但苦读几十年,可能终身榜上无名,于是文章里普遍存有的感叹就是“怀才不遇”。至于终于考取功名的少数幸运儿,皇帝可能因为他犯了某个小错,便砍了那个充满智慧的脑袋。即使如此,大家还是前仆后继,委实可敬。
到了现代,我们仍被教育要投身更伟大的理想,要我们功课好、读资优班、赚大钱,但千百年来代代上演男女情爱,始终是旁枝末节。我们被教育要怀抱远大志向,要当个伟人,再不然也要当个有钱人,可是不教我们怎样好好当个人,何谓正常男女交往,何谓基本礼貌,不教我们市井小民如何去抚摸一些简单道理,品味一些唾手可得的、人生的简单温暖。
唉……瞧我在这里,为言情小说如此感慨,好像也落入某种文以载道的窠臼,其实大部分读者拿起书,只是想看个爱情故事,打发时间,我在这里慷慨激昂,大概有人会埋怨地想“不过是小说而已,看看就好啦”。
但我还是有些话想说,就像男主角在书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