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草原收入囊中,治下牧民多达两万帐篷。
与代国的粗疏管理不同,李仪在瀚州建立学校,强制各豪酋的子嗣入学,学习汉言以及儒家经典。
还设置监察使,监督各部,颁布律法,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部族。
诸部一旦稍有异动,四千燕然铁骑眨眼即至,鸡犬不留。
种种手段,宽猛相济,将草原诸部收拾的服服帖帖。
奴隶们还修建了一条北海、燕然、代州的官道,沿途建造坞堡为驿站,加强与中原的联系,使北海的牛羊、皮货能快速卖到中原,中原的茶、布、书籍等物资能输送到北海。
除此之外,李仪还在北海之滨修建了一座行宫,以作大梁皇帝避暑之用。
“北海风光别具一格,夏秋尤胜,儿臣建此行宫,略表心意……”
李跃读着李仪送来的奏表,心中一阵宽慰,几个儿子都还算有出息。
李仪到了北海,就像变了一个人。
李跃原本想让他凉快几年后再踢到海外,如今看来,漠北没有他,绝不会有今日盛况。
李仪已经成为漠北的顶梁柱,动了他,漠北会跟着震动。
而且别人上去,未必能镇得住场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陛下,崔都督与玄菟郡王上表,准备攻打高句丽。”一旁的王猛拱手道。
“也差不多到时候,高句丽不灭,朕寝食难安。”
环顾大梁周边只剩下一个高句丽了。
辽东经营这么多年,等的就是今日,如今粮草充足,装备齐全,士气高昂,只差朝廷一声令下。
一山不容二虎,辽东大地上不允许还有其他国家存在。
不过李傥的进攻并不顺利。
高句丽同样准备充足,城池坚固,士卒还算剽悍。
这一战打了大半年,李傥只捞到了几个边境小城,士卒伤亡颇重。
不过高句丽伤亡更大。
李傥上表请求朝廷调拨工匠,打造巨型投石车“万人敌”。
立即在兵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万人敌是大梁的核心机密,从上至下,每一个工匠都在兵部和工部同时挂名,还在洛阳城单独开了一坊供他们居住,明有宿卫军护卫,暗有校事府照看,安全等级不在宗室之下。
以桓冲为首的兵部官员坚决反对辽东军拥有万人敌。
“此乃国之重器,若为边军所有,他日辽东有叛,中原城池何以拒之?”
甚至有人直接怀疑李傥攻高句丽是假,索要万人敌是真。
攻灭代国后,李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