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棘,使巨方商检公司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87年公司组建之初,我们两手空空、赤手空拳,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传真和传真机,到如今使之成为法人、拥有现代办公设施和13人编制的企业,个中付出的艰辛谁人知晓?当时,是“无地可种、无米可炊”的“无粮户”,于今,经过我们的“攘内(和商检局‘拼抢’)安外(与瑞士、日本、英国、孟加拉和加拿大等国检验公证行开展合作)”,广拓业务疆域,已是局里引人注目的“大户”,谁人不刮目相看?
然而,总与局里抢业务,终归不是办法。为避免与商检局的业务纠纷,开拓一块属于自己的业务领地,也为响应商检系统关于进一步进行改革开放的号召,“走出国门”的嫩芽早已悄然在他们心里萌发。这,一方面是受大气侯的影响:国家鼓励,兄弟局国外设点的榜样感召;另一方面,事业型秉性的牵引,必然也是决定的根由。幼苗的成长是默然的,但很强劲,任何力量无法阻挡,就像葵花向日。
姬逸夫很清楚,“这棵欲出墙的幼苗”,使作为一把手的王经理绞尽脑汁。从去年起,他就和外贸一家公司一个叫耿虎的经理打上交道了,两人经常同出同进的。今年早春,几经周折,耿虎终于把外宾——两位美国的上海华人——请来,与两位局长见了面。王禾经理忙前忙后,不亦乐乎。似乎是美方要王经理给他们发文化衫,说售后再返款,还到省南的允呈市广为考察;反正最后没干成。因为王经理当时搞的神兮兮的,姬逸夫清楚他是怕别人抢了他的好戏,所以也不好过多询问。记得,十月初的一天,他正和王经理在王的办公室谈工作,突然耿虎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向老王大发雷霆,把王经理骂了个狗血喷头,说王“过河拆桥,白活五十多”云云。当时,王经理竟然只语未发。倒是弄得姬逸夫“丈二和尚——不摸头脑”,想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着实尴尬了一阵子。姬逸夫记得,时过不久,公司检验部的李大可,也拉来一个在巴西呆过数年的省立医院大夫,与王经理也是神兮兮地折腾了一段日子,说要在巴西搞合作云云,后来也没了下文。当时闹得业务部的魏坷还醋意大发,姬逸夫至今清楚记得,魏那次“用心的关照”:“姬经理,王经理和李大可去饭店谈巴西合作的事儿了,你当副手的怎么不知道?”你看,这就是一些人的毛病:气人有,笑人无。
“姬逸夫!姬逸夫!”就要到单位了,突然,听见有人叫他。
急忙下车,闻声望去,旦见一位风度翩翩的长者,手提一只黑色公文包,戴着时髦的棕色宽边眼镜,西服革履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