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她悟出那条真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她拼命省吃简用要让照钢和照康念书的原因;这也是有一次,当她以78岁高龄催促姬逸夫说:“逸儿,那英文可有用,我看你好几天可没念了”时,令姬逸夫发笑、大惑不解的原因,要知道那正是在文革“战犹酣”的60年代呵!而他的祖母又是斗大字儿不识的古稀之人!
话说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寡母苦儿三人相依为命,风来雨去一家无靠苟生。眼见照钢年满20,经媒人穿针引线,姬邵氏做主,为照钢娶了北京南城菜市口曲家的兆英。那是媒妁之言、父母做主的时代;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洞房里,而那时,他们已是夫妻。时兆英芳年18,曾念过初小4年,天赋聪慧且能吃苦耐劳,生得虽不漂亮,倒亦有几分姿色。虽是父母指婚,但婚后男耕女织,倒也融洽,姬逸夫不知道他们有过什么芥蒂或反目。
姬逸夫共有兄妹5人,其中大哥及二姐分别在5岁和7岁时病逝夭折。大姐姬逸容,后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现居天津;弟弟姬舵夫,后于巨方市党校毕业,在巨方市春明区文化局工作。姬逸夫自幼好学,从小学到高中,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且文体音美,全面发展。他是班足球、篮球和乒乓球队队员;学校文艺骨干,演过活报剧、合唱、相声,是校鼓乐队小鼓手;年年被评为三好生、5分生,是公认的佼佼者。他不允许自己比别人差,偶尔的考试失利,比如名列二、三名时,他会深深自省,心中不悦。60年代,随着中苏交恶,上高中时,他们班有幸从俄语转学英语。受当时英语代课老师的影响和青睐,他对英语产生了强烈兴趣。那兴趣是发自人内心的,是颖悟和秉性所为,没有任何社会盖影,不是实用主义的。就像中学时对文学、地理和历史的爱好那样,他对俄语和英语有特殊的兴趣。那是怎样的兴趣和爱好呵?那兴趣和爱好就像在他头颅上开启的扇扇窗户,使他能更近地观察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清风又徐徐地穿越时空,通过那扇扇窗户,吹入他的颅壳、回旋于他的脑际。在那五彩斑斓和阵阵轻风中,他依稀看到了彼得大帝、果戈里、屠格涅夫、普希金和安娜。卡列尼那;在懵懂的睡梦里,他为彼什科夫悲惨的《童年》抽泣,为他的社会大学骄傲,为他《在人间》的茁壮成长自豪……在那微微轻风和色彩缤纷中,他似乎听到雨果的轻轻叹息、《三剑客》的击杀、莎士比亚为爱情的呢喃细语、贝多芬在弹奏命运交响曲和古罗马斗兽场的喧闹……他的灵魂插上翅膀,悄悄地飞出窗口,飞越西伯利亚、飞过乌拉尔山,来到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