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口碰到一个身穿牛仔衣的年轻的中国南方人,姬逸夫估计是在斯洛伐克练摊做生意的,问他们干什么。他们拘谨地说了。问他干什么。那年轻人说护照到期了,可是使馆非让他回国去办,因为他的护照是国内领的。年轻人显的忿忿不平:“他妈的,中国使馆不给中国人办事,我回去?那么容易?我还来找你们?”那图浩他们就劝他多说好话,出门在外,求求人家,看能不能通融通融。
那图好他们出得使馆,又愣头愣地开车进城、进了步行街。好家伙,别看别的地方没人,这儿可是人头攒动,比肩继踵。按图索骥般地找了半天,才找着那个地方。
张参赞听了后,想了想,说一定要匈牙利那边使馆经济参赞来个传真才行。那图好说没问题,小李的姐夫是《匈华商报》的社长,和匈牙利的参赞关系很好。姬逸夫也说,看您们能不能通过内部先跟匈牙利使馆联系以下,如能办成最好,我们在此人生地不熟的。张参赞答应叫使馆的二密打电话过去,叫他们4点过使馆去,看联系的怎么样。
3点40多他们又匆匆赶往使馆,可那位女孩子说,找不到参赞,没办法。
姬逸夫说得,那非等明天了。央求一会,不见感动,他们只好走了。
出来后,那图浩说,姬经理,先找个饭店,吃饭,太饿了。
礼拜天,上哪找去?知道中国餐馆肯定有饭,但布拉斯迪拉发的中餐馆少得可怜,而且他们谁都不认识。只好沿原路反客。最后在快到多瑙河旧桥旁的一艘游轮上,吃了西餐。
出来,大家都放松了——反正也这样了。
那图好催小李赶紧给羌砾打电话。小李去马路边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去了。那图好和姬逸夫站在汽车边抽烟,一边叨叨今天碰上的事。
小李反反复复地打了半天才面带喜色回来说:“打通了,我姐夫说明天一上班商务处朱参赞就给这边发传真。”
老那和姬逸夫听后,苦笑了笑。
老那拉着他俩,往城北去,说试试能不能找到年槐。汽车兜了半天,也找不找年槐的家。姬逸夫叫他打电话。老那找了个电话亭子,最后总算跟年槐的库房联系上了;年槐问他们在哪儿,老那也说不清,左右踅摸了一下,说了说周遍的环境。年槐说:“看见左边那个小超市了吗?就在那等我。”
老那他们把车停在超市旁,出来站在汽车旁等。
不一会,很显眼地从远处走来一胖一瘦两个中国人。前面的瘦子虽然不是贼眉鼠眼,可那眼神却透着深沉莫测;后面的胖子虽说有些五短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