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门别类,统一布局,重点扶植,辐射周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把可行有用的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进行分类,进行基地建设。也就是说,适合种菜的搞个蔬菜基地,适合养鸡的搞个山地鸡基地,适合养猪的搞个养猪基地,适合养殖珍稀动物的搞个养殖基地,适合种水稻的搞水稻专业化生产基地,这样分门别类,实行区域性布局,一体化管理,就同三宝工艺制品集团公司那样,把这些基地统统联合起来,成立一个集团公司,或一个基地成立一个公司,实行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政府再引导支持帮助这些公司建立科技队伍,引进科研成果,开发新产品,闯国内、国际经济大市场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李新民这样一想;终于明白:农业、种养业要发展,必须向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向高科技的道路发展,只有这样,“科技兴农”的国策才能实施到实处,产生效益,农民才有力量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成果,走完这最后“一公里”,进而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经济发展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但他转而一想,觉得这样干,必须有人牵头,谁来牵这个头呢?干部不行,干部的任务是搭桥引路,保驾、护航,这是党的纪律,党的原则。只有说服先富裕起来的部分共产党员行动起来,发挥他们的先锋带头作用才行,但是这个工作无疑又落到了市委各级干部的肩上了,此时,他才更进一步体会到“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看第一责任人”的重要。
这时;李新民才深深地感觉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后还面临着把这些成果商品化,建设出中国驰名品牌,投放市场,进行竞争,闯过市场关,转化为资本,才算完全走完这“一公里”。要不,你把那些成果放在家里,捧在手上有用吗?得要想办法将它变为资本,再将这些资本投入运作,只有这样不断地转换,不断地投入,经济才发展,农民才能有好日子过。而要做到这样,应怎样干呢?必须要有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必须要创建中国驰名品牌,比如江州虎头牌水泥,它就是品牌,国内外家喻户晓,人们要搞建设,就想到了它,就购买它,这样,江州水泥行业就发展了,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农业呢,农副产品呢?江州市有什么特色新产品呢?江州市的气候地理位置,科学技术能创造出什么特色产品呢?江州市的党员干部如何干,才能带领广大农民生产出这些特色产品呢?这一切的一切,就无疑地压在了党员干部的身上了。
这时候;李新民真的打心里感谢诸葛灵,是他的一句话,促使他对江州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