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中升起,心中非常激动,于是齐声说:“罗爷爷,我们以后也要向你学习。”
李福权刚到大新镇担任镇党委书记时,也亲耳听罗新海讲过这个曾经激动了很多后生的感人故事。
李福权觉得罗新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经历,每一块伤疤、每一个故事都是经典的,都是教育后辈的好教材。于是让人把罗新海的故事用传记的手法记载了下来,编了一本名为《罗新海的传奇一生》的小册子,送给来大屋玩的年轻人和孩子们,鼓舞人们前进,塑造人生。
若干年后,罗新海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
罗新海的战斗英雄故事已经印入人们的脑海,深入人心。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大屋玩的青年男女再也不愿听老人讲故事了。他们只是来大屋看望老人一眼,把一些从都市带回来的新鲜事儿讲给老人听,告诉村里人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让老人和村民开开眼界。
改革开放以后,人面对的再也不是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夜里侃家常的生活了。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发家致富,如何把城里人创业的经验带回家乡,建设家乡。
于是,罗新海的大屋也由当年的“故事馆”,变成了“大活馆”,变成了“信息馆”。
罗村人也因此获取了最大的收益,那些从城里带回来的创业致富信息,使罗村人开了窍。大屋变成了人们传递发家致富信息的“窗口”。
罗村人心动了。开始认为:农民并不是天生就不会创业,城里人能做到的事情罗村人一定会做到,城里人不会做的事情,罗村人也一定会做得到。
有一年,罗村有一个年轻人叫做罗大年,他从外地学会了一种把大米加工成米粉的配方和手艺。用这种配方和手艺加工出来的米粉韧性好、煮不烂、煮不糊,汤清粉靓,人见人爱。
罗大年到大活馆里告诉了人们。大家听了很感兴趣,可是却没有人敢动手办厂。
后来,村长、村支书知道了。找到罗大年,要求他先带头把米粉厂办起来,成功后再动员其他人办厂,在大新镇打出一个把米粉加工成食品的天地来。
罗大年在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罗村办起了第一个米粉加工厂。
米粉加工厂办起来后,轰动了全村。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起来向罗大年学习。仅三年的时间,罗村办起了300间米粉加工厂。
2001年,李福权担任大新镇党委书记后,深入到罗村调查研究,发现罗村人虽然办起了这么多米粉加工厂,但由于没有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