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友山为陛下讲解制造硫酸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困境。
在朝廷迫切需要大量硫酸的情况下,魏友山带领着西山煤局的大工匠,开始了试制过程。
这个过程非常非常的不顺利,第一步就在材料上出现了问题,铁、铜都会跟硫酸进行反应,不耐腐蚀,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并且非常危险,无论是缸体还是管道,气压不足或者被腐蚀出一个洞来,生产就会非常危险。
格物院最终经过了多次试验,使用了传统的炼丹炉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陶瓷罐来解决问题。
以前想要得到硫酸,也就是绿矾油,需要对绿矾进行干馏,很早的时候,炼丹师们就将绿矾放入陶罐之内,放入火炉加热,将硫酸提炼出来,效率低,产量更低,只能用于小范围的提炼。
陶罐耐腐蚀、耐高温、技艺成熟,容易塑形,想要什么形状都能烧出来。
很快,第一批的陶罐开始进行,硫磺燃烧后,在管子里和水蒸气变成硫磺油,硫磺油和绿矾油是一个东西,酸性腐蚀。
但其产量,相当的感人,和干馏绿矾几乎完全一致,而且伴随着严重的刺鼻性气味。
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大明的匠人,开始往罐里和塔里,添加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发现一种矿物就用火烧一烧,多种混合物放到一起烧一烧,看看能不能炼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早就成了匠人们的日常。
煤、焦、铁块、甚至连水肥都没有躲过一劫,全都被扔进了炉子里,相继得到过各种乱七八糟的产物,直到大明匠人将把火硝扔进了炉子里。
硫酸制备的产量开始大幅度的提升。
“塔是一公一母两个陶罐,中间用铅填充,铆紧密封,前面一共有三个塔,第一个放硫磺,第二个放火硝,前两个塔和第三个塔相连,中间有止压阀,只要气压足够,顶起销子就可以放气到第三个塔了。”魏友山讲解着前面三个塔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