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吸引力的。但是爹给他们工作时候多发工资也是不错的,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定……”朱棣说,“我们要重视教育,不妨两相结合。”
朱元璋撇撇嘴。
心中虽然有些肉痛,但也觉得,这确实应该出出血。
【以上是朱允炆所有考核策略。
相信友友们也注意到了,看似改革了一大堆,仍然没能t什么叫“考满”。
哪怕是朱元璋,他原本设计的制度也充满了问题。
“奸懒”是什么?用什么来判断?
最贴近民众的杂职官们,怎么会出现“三年报告”没东西可写的情况?
朱允炆为什么会认为官员们的“三年报告”太繁琐,只需要看只看功绩栏即可?
朱允炆在本就不客观的考满制度上雪上加霜是他有问题,但这个制度的底色就不太对。
朱元璋、朱棣勤政,努力的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各种主观题,那是他们牛逼。
他们不能要求所有干部队伍都牛逼,那就只能向量化标准靠拢。】
已经被剧透了考成法的朱元璋点头:“咱知道,定死线,做不到的就嘿嘿嘿——”
他不禁邪恶一笑,结果看到大家脸色惨绿、如丧考妣的模样,有些良心发现,又说道:
“放心,咱也不是什么魔鬼!肯定先处罚领导。”
郁新、茹瑺瞳孔地震,摇摇欲坠。
傅友德、郭英、耿炳文等,也感觉自己未来不太美妙……
考成法就罢了,竟然还和第一责任人制结合。
这个大明太恐怖!
【朱元璋也知道这种硬性指标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要求地方警察以“抓到多少人”为考核条件。
但他还是没能想到,如何在所有岗位找到这样的“硬性指标”、“量化标准”。
硬性、量化的考核就像一场定期在官员队伍内部举办的“科举考试”。
我们对科举制度的意义耳熟能详,它冲破了世家门阀和贵族们垄断统治的樊笼。
那完善的考核机制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它是砍向浑浑噩噩的旧时代官僚体系的一把利刃,戳破了他们冠冕堂皇、虚伪粉饰的臭皮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9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