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本就是基本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
因为公众普遍遵守某种道德,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制度。
有了制度,有了秩序。
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想要维护秩序不被打破,就开始维护“礼”
可是礼时间久了,会被外在形式所拘泥,变得僵化,变得不符合当下。
王阳明就倡导,既然礼是人情的体现,我们应该去追求情感表达的本身,以人情人心为依据,损益变化。
议礼派高举以情制礼的大旗,抨击维礼派只知道举过去的老掉牙故事,不能看到“古今风俗之异”。
嘉靖如今是特殊例子啊,我们要遵从父子天性,是时候追求新的礼了!
——嗯,张璁搞大礼议,很明显是在给自己未来改革找点依据,礼法都变了,改革何尝不可行呢?】
四个文臣听得目瞪口呆。
张璁的辩论技巧之高,他们都叹服了。如此一来那杨廷和无论抛出多少成例旧事,都能被符合当下的“以情制礼”反驳回去。
朱棣却在疑惑:“家国、国家?国家、国家?”
虽只是前后调换了一下瞬息,但细细品味,却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郁新从对上面提到的王阳明的思想中抽离出来,思索着说:“未来对税收的观念,似乎也很符合国家的说法,他们更强调无数人集合在一起的公众,强调公众下的各种分配,这样的话,国确实是在家前面,因为他们是以集体为主导。”
老朱翻了个白眼:“这无产者都要当国家的主人了,能没有集体意识吗?”
【杨廷和一败涂地,还被嘉靖嘴“毒离父子之亲,败乱天伦之正”。
礼本人情的漏洞当然是有的。
“以人情人心”为标准=没有标准。因为人心人情极难猜测,很容易出格……
恰好,嘉靖是个很喜欢用超量私情去干涉国事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183 第一八三章 (第2/2页)
张璁支持嘉靖称亲爹为皇考,但反对嘉靖把亲爹搬入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