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xt_54">听着赵烈的介绍,李骁微微点了点头,对金州武备学堂的发展还算是满意。
又转头看向了旁边的一名独臂中年男人,沉声问道:“武参军,当初建武备学堂,是以金州和大漠为试点。”
“如今大漠学堂的情况如何?其他几所学堂呢?”
武刚,乃是金州老汉民出身,官至副千户,当年与乃蛮人的战争中断了一臂,选择转业,并被李骁任命组建金州武备学堂。
是学堂的第一代总教官,将金州武备学堂管理的有声有色。(见232章)
可以说,如果不转业的话,如今的武刚至少也是个万户。
不过,转业之后的他,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第一批学生试点成功后,李骁便决定扩建北疆学堂体系,在大都护府之下建立了教育司,与度支司、盐铁司等司部平级。
任命武刚为教育司参军,统筹北疆所有武备教育事务。
听到李骁的问话,武刚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启禀大王,大漠武备学堂规模比金州略小,第一期学生有两百三十五人,第二期学生有五百零八人…”
“除了金州和大漠之外,阴山、伊犁、甘肃的武备学堂也已步入正轨。”
武刚继续说道:“阴山学堂现有学生三百余人;伊犁学堂靠近七河,战事频发,孤儿更多,有学生六百人。”
“甘肃学堂因刚建立不久,规模最小,仅有三百余人。”
金州和大漠是秦国的基本盘,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很多政策都会优先落地这两州。
但其他各州也在稳步推进。
除了武备学堂,教育司还在每个千户所建立了‘府学’。
因为很多百姓不愿意将学生送进学堂,毕竟那便意味着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