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鸿都门学的改革太过激烈,灵帝没能分清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没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最终失败。
熹平石经,则成功拉拢了基数广大而求学无门的寒素之士、极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豪族,使得失去了士人拱卫的门阀败下一阵。
一个个看着像大圣人,口口声声有教无类的学阀、门阀,纵然心中百般不愿,万般不舍,也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承认石经乃是天下大善,陷入一种集体性的、被迫的“真香”境地。
毕竟公开反对石经,就等于质疑圣人之道,这在名教至上的时代,无疑是政治自杀。
譬如袁氏以《孟氏易》传家,熹平石经却采用《梁丘易》为标准,袁隗一开始甚为不悦,最后面对天下士人尽皆称善的情况,也只能脸上笑嘻嘻,心里马买批。
所以,先进的生产力既然存在,求知者既然存在,那么物美价廉的纸张一旦被发现,它的传播将是无法阻挡的。
官方的力量,一旦发现有物美价廉的纸张出现,就一定会主动在全社会将之推行,直到简牍这种笨重且昂贵的知识载体最终消亡。
当下各种著作藏书、官方文件,仍普遍使用简牍作为载体,而在几十年后的晋朝,这种载体就已经开始变成纸张。
左思《三都赋》既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而简牍与纸张的态势发生变化,则与司马政权大力推行纸张,意图降低知识的传播成本,以此削弱世家门阀的话语权不无关系。
毕竟,司马家自己就是门阀的一份子,最明白自己家之所以兴起,之所以能够颠覆曹魏,力量源泉究竟在于何处。
如果大汉把大量适合书写的纸,以还算低廉的价格倾销到曹魏那边。
就算明知道大汉能以此从曹魏攫取战略物资,还算有些手段的曹叡也不会禁止大汉生产的纸张,甚至手抄本在曹魏境内的流通。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